波兰奇幻文学大师安杰伊·萨普科夫斯基1948年生于波兰罗兹市,他在大学时主修经济学,走上文学之路前曾在一家外贸公司担任高级销售代表。萨普科夫斯基从翻译开始步入文坛。为参加波兰奇幻杂志《奇幻》(Fantastyka)举办的征文比赛,萨普科夫斯基创作了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说《逐恶而来》(Wiedźmin),发表后立刻收获了评论家与读者们的极高评价。
自此,他基于《逐恶而来》的世界观,笔耕不辍,将“白狼”杰洛特的传奇史诗故事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萨普科夫斯基凭借《猎魔人》系列获奖无数,但他并未就此止步,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开始创作以十五世纪胡斯战争为背景的《胡斯战争》系列,并于2002年、2004 年、2006年分别出版《胡斯战争(卷一):愚人之塔》(Narrenturm)、《胡斯战争(卷二):神的战士》(Boży bojownicy)、《胡斯战争(卷三):不灭之光》(Lux perpetua),值得一提的是,《胡斯战争(卷一):愚人之塔》 为其第五次斩获波兰幻想文学最高荣誉“扎伊德尔奖”,并令其首次提名代表波兰文学最高荣誉的“尼刻文学奖”。
萨普科夫斯基曾这样阐释自己的创作理念:“选取一个有趣的时间段,特别是大动荡时期:战争、宗教冲突、政治压迫、革命等等,把你的主角丢进这个女巫的坩埚,让他在里面寻找出路,让他做出抉择,让他因错误的选择而饱受磨难,让他接受洗礼,让他成熟,让他找到或失去他的真爱、良知、理想和人性。”在《胡斯战争》系列中,萨普科夫斯基对该理念一以贯之,选择了胡斯战争这个完美的“女巫坩埚”。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战争、革命、宗教迫害、政教矛盾、教会分裂……这些“有趣”的材料应有尽有,无疑可以煎制出令人品味无穷的美妙汤剂。
当然,无法忽视的是,对于大多数国内读者来说,胡斯战争是个陌生的命题,数百年前发生在遥远土地上的那些抗争、牺牲、背叛与屠戮鲜有人知。但或许,这本精彩、厚重的大书会为你打开一扇新的大门,进入一个颠覆想象的中世纪奇幻世界,领略一段波澜壮阔的战争历史。
在进入这个陌生、遥远而奇幻的世界之前,我们有必要简单了解一下那连年的战火为何而燃:
14世纪70年代,牛津大学哲学、神学博士约翰·威克里夫不满英国教会极端腐败的行径,开始尖锐而深刻地批判教会与神职人员,由此拉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大幕。威克里夫主张政教分离,简化教会礼仪,并将拉丁文版的《圣经》译为了英文,动摇了教会在思想上的垄断地位。彼时的教皇格里高利十一世将威克里夫及其追随者蔑称为“Lollards”,意为“懒惰的乞丐们”,然而威克里夫骄傲地接受了这个称号,书中令天主教会恨之入骨的“罗拉德派”就此诞生。威克里夫逝世三十年后,对其思想与理念深恶痛绝的教皇在康斯坦茨会议上颁发谕令,宣布将威克里夫革除教籍,并下令将其尸骨挖出,丢至墓园之外。在教会迫害下,“罗拉德派”虽一度销声匿迹,但威克里夫的思想并没有就此消弭,仍被其追随者们薪火相传。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到了15世纪初,波希米亚王国民族矛盾、宗教矛盾、阶级矛盾尖锐异常,深受威克里夫思想影响的布拉格查理大学校长扬·胡斯公开揭露教会的腐化堕落和贪赃枉法,要求没收教会财产,提出了诸多改革宗教的措施和反对异族统治的主张。很快,他被罗马教廷斥为异端并被逐出布拉格。1415年,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吉斯蒙德与罗马教皇的阴谋策划下,在康斯坦茨宗教会议上,胡斯被冠以异端罪名并被处以火刑。胡斯之死引发了支持胡斯的地方贵族与民众对教廷的激烈抗议,最后教廷对波西米亚发布“禁行圣事”的处罚禁令。1419年,胡斯派的怒火再次被天主教会点燃,引发了“布拉格抛窗事件”,自此,长达15年的胡斯战争拉开了帷幕。
《胡斯战争(卷一):愚人之塔》的故事发生在1425年,彼时,塔博尔派(激进派)的伟大领袖——在维特科夫山、库特纳霍拉和德意志布罗德率军击溃十字军部队的扬·杰士卡溘然长逝,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与天主教会蠢蠢欲动,正暗中筹划第三次十字军东征,而胡斯派的内部则矛盾重重,圣杯派(温和派)开始与天主教阵营暗中勾结,胡斯运动的失败已初现端倪。萨普科夫斯基巧妙地将《胡斯战争(卷一):愚人之塔》的故事地点放在了西里西亚。西里西亚是中欧的历史地域名称,大致在奥得河中上游地区,与波希米亚、摩拉维亚、德意志、波兰接壤,正处在天主教与胡斯派冲突的交界地带,不同族群生活于此,各方势力犬牙交错,变革的山雨欲来之时,形势更是波谲云诡、暗潮汹涌。书中的主人公——别拉瓦的雷恩玛尔——正是被丢入了这样一个“女巫坩埚”中,不停历尽磨难、寻找出路、做出自己的抉择。
与“白狼”杰洛特不同,雷恩玛尔并非持剑斩魔、风尘仆仆的猎魔人,而是一名年轻的贵族、医师、巫师,然而,在魔法造诣方面,他还只能算作是个学徒。他英俊、聪明、博学、善良,但也天真、鲁莽,女人是他的致命弱点。相比之下,他的性格与《猎魔人》系列中的游吟诗人丹德里恩更为相似。与此同时,萨普科夫斯基在《胡斯战争(卷一):愚人之塔》中塑造的其他主要人物同样鲜活丰满,富有独特的个人魅力:武艺高强又充满生存智慧的沙雷令人不禁联想起年轻版的维瑟米尔;来自魂灵世界的巨人参孙强大、睿智而又柔情;美丽的尼柯莱特天真无邪却也勇敢果断、敢爱敢恨。
《胡斯战争(卷一):愚人之塔》讲述了雷恩玛尔狼狈不堪的逃亡之旅,我们的主人公们也在他逃亡的旅程中走到了一起。故事伊始,雷恩玛尔与骑士加尔弗雷德·冯·斯特察年轻貌美的妻子阿黛尔相爱,幽会之际被斯特察兄弟捉奸在床,两方在闹市亡命追逐时,斯特察家族幼子尼古拉意外死亡,血海深仇就此结下。逃亡途中,他邂逅神秘少女尼柯莱特并得知哥哥彼得林的死讯,他一心认定是斯特察人痛下杀手,立誓要他们血债血偿。后来的旅途中,戴罪神父沙雷、巨人参孙与之同行。正是由于他轻率冲动、感情用事的性格,他们三人被迫陷入一个接一个的麻烦之中,卷入危险而致命的漩涡之中。
与史诗奇幻《猎魔人》系列有所不同,《胡斯战争(卷一):愚人之塔》更应被定义为历史奇幻。《猎魔人》系列依托的是萨普科夫斯基构建的奇幻世界,战争、纷争、冲突、人名、地域都源于作者的想象,而《胡斯战争(卷一):愚人之塔》 中的世界则基于真实历史改编而来,譬如金庸的《射雕三部曲》以宋末元初时期为历史背景,历史事件、著名人物、名川大河皆有史可查,《胡斯战争(卷一):愚人之塔》中的山川河流、地名人名同样如此。
萨普科夫斯基在历史之中加入了奇幻元素,除了教会、贵族、骑士、市民、农民外,读者们还会遇到巫师、恶魔、精灵、矮人、狼人以及各种古老的非人种族。这些怪力乱神的精灵志怪,有些来自大家未曾听说过的中东欧民间传说,有些则是大家所熟悉的传统形象,而这些传统的志怪中有些也被萨普科夫斯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赋予了新的形象,譬如三人在深林中遇到的怪癖狼人。
与此同时,《胡斯战争(卷一):愚人之塔》中描绘的中世纪世界要比读者们想象中的更为真实与黑暗,也许从书名之中,这种黑暗、沉重、压抑的基调已能窥见一二。“愚人之塔”译自德语词汇“Narrenturm”,指中世纪用来隔离患有罕见病和精神病的人的高塔。在萨普科夫斯基的笔下,昏暗的教堂、阴冷潮湿的地牢、肮脏不堪的城镇街道、蓬头垢面的孩童、弥漫恶臭的商道、废弃荒芜的城堡等都很难让人联想到浪漫的、充满英雄主义色彩的骑士时代。
在这秩序崩坏、混沌将至的“大动荡”时期,处处充满虚伪、仇恨、背叛、残忍、暴力,战争双方的行为并无二致,正如安杰伊·萨普科夫斯基在序言中所说,自己要秉持公正、不偏不倚地讲述那段历史,谁对谁错、是非曲直都交由读者决断。当然,书中世界也并非一味黑暗,萨普科夫斯基一如既往地将严肃与怪诞巧妙结合,时不时也会出现令人忍俊不禁的对白与情节,同样也会有真正的、触及内心的爱情、友情与温情。
在本书中,安杰伊·萨普科夫斯基一如既往地钟爱设谜,隐晦的预言、离奇的命案、神秘的骑士、暗中策划的阴谋,一切被藏于云山雾绕之中,又慢慢经他人的只言片语,让读者自行解谜,旧的谜团刚被解开,新的谜团仍不断产生,读之令人畅快淋漓、欲罢不能。
话不多说,听,教堂的钟声已经敲响,让我们跟随雷恩玛尔的足迹,一同踏上前所未有的中世纪奇幻之旅。
评论区
共 4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