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事本】是机核文章区的栏目,每周五更新。每周五下班之前,我们会收集几位编辑的“小作文”,题材随意,立意自选,栏目名取自Windows系统自带的最轻便的文本编辑器,代表“轻便与畅快”。
最近这几天,长白山的滑雪场开始推出了早鸟的住滑套餐,从899到2499,从两个人到一大家,从一天到三天,含早餐、含雪票、含雪具租赁……种种优惠力度之大,对于我这种还没有去长白山玩过的人简直就是一个无法拒绝的诱惑。
于是我一冲动,手一抖,毫不犹豫直接付款。看着手机上“购买成功”的字眼,自己甚至已经美滋滋地开始盘算今年雪季又可以爽滑大山的情景。
然而在之后跟几个雪友的交流过程中,我却发现这种住滑套餐似乎是某种价格陷阱:虽然你买到的是价值899的划算价格,但在雪季真正热门的1月和2月,预定每天的房间却仍然要加收250-500一日的附加房费。所以实际上算下来,想要899玩两天,要么就是雪季初人不多的那几周,要么就是雪季末人不来的那几周。这就意味着,“好雪况”与“便宜价”是相互冲突的。
雪况好又不加价的日子存在吗?12月初确实有那么几天是符合这个条件的。然而换一个角度来讲,这几天又成为了许多雪友眼中的“黄金日子”,今天才刚七月底,可以最多睡四口人的双床房早就已经被抢光了。
这让我突然发现,原本我以为“占了便宜”的这件事,变成了一件让我烦心的“破事儿”。毕竟要在7月就提前为12月决定出空闲时间本身就是个很难的事情,但如果不早点下决定的话,我手上这两个套餐就会变成要么没有房、要么忍受加价的烫手山芋。这种被夹在各种“不确定性”之间的感觉,又让我丧失了退款的勇气,毕竟,万一要是真退了,就未必会碰上更便宜的机会了。
我觉得自己似乎中了一种“低价策略”上的陷阱,先把你骗进来,再给你设好套,让你逃也逃不掉,叫也叫不出。但作为一个消费者,我又只能如此抱怨一下。只能说,贼船都上了,还能咋办呢?
02 Jerry:《咚奇刚:蕉力全开》是一款雕塑软件
雕塑这门手艺说出去好像很高大上,但如果深究到本质,大抵就是如此。但是简单的技巧,经过一代代手艺人的深耕,最后也能在作品中展露出令人惊叹的美丽。对我来说,任天堂的新游戏《咚奇刚:蕉力全开》就是这样手艺的结晶。
别误会,我说的可不是游戏宣发时那个夺人眼球的雕塑小游戏。我说的,是本次《咚奇刚:蕉力全开》的核心玩法:挖掘与搭建。
如果要给本作定一个最鲜明的情绪基调,我一定会说那就是——爽快。这种爽快,来自于咚奇刚凿穿地心般的勇猛强力,也来自于游戏中在土层之下埋藏宝物的挖掘乐趣。我很难用文字来给大家展现:那种一拳出去,面前的金黄色体块碎裂成万千闪烁;伴随着碎裂的声音,半空中的金光收束在自己周身的快感。
但是随着游戏的进行,你会很快发现,这种挖掘与破坏的爽快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甚至可能给你造成麻烦),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一股子巧劲儿。我们可以通过变身和炸药,快速高效的挖空一片区域;也可以另辟蹊径,生生在岩壁上修出一条通路来。这是什么?这就是 “大锤 80,小锤 40” 这就是 “从承重墙里掏一个壁橱出来” 。换言之,这就是「雕」的乐趣。
虽然在之前的宣传里,已经展现了可以用泥土搭建桥梁的玩法,但游戏里复杂的材料分类还是让我感到惊喜。比较明显的,是不同材料在坚硬还是柔软上的区分,但在实际游玩中我们还能感受到很多更加细微的参数。比如这个材料脆不脆?结晶体或许坚硬,能砸碎混凝土,但它自己也经不住消耗。再比如说这个材料沾不沾?滑不滑?我能用它来搭出通行的桥梁,但却不一定能在上面攀爬。
随着游戏的不断推进,我们在地心不断深入,千奇百怪的新材料又各自带来全新的机制。而将一个新机制,与自身的核心系统相融合,层层递进设计关卡,这简直就是老任的拿手狠活儿。持续不断的解谜快感和探索乐趣,毫无疑问将本作提升到了能够比肩奥德赛的水平。
总而言之,《咚奇刚:蕉力全开》是我近期游戏生活的快乐源泉。精雕细琢的游戏体验和动作手感,也终于让我这个首发 NS2 玩家可以自信的说出:谁说我们没游戏可玩了?
有时候我在想:长期、持续、针对同一主题进行阅读,究竟是不是个奢侈的事儿呢?看起来似乎许多人都在痛心疾首地说“短视频/游戏时代人们丧失了持续阅读的习惯和能力”,但是,真的有那么一个时代,人们都普遍拥有这样的能力吗?
我觉得,能够持续阅读并乐在其中,或许只是人们对于知识获取的一个美好愿望——而不幸之处只是在于,现代技术造就的娱乐选项把这种愿景存在的最后一丝基础也给干掉了。
我回忆起自己小时候在工人社区生活的情景:并不是每个家庭都有很多书,以及很多空闲的时间。我小时候之所以喜欢读书,也不是因为对某类书多有兴趣,而是因为它作为一种消遣,相比捉迷藏、丢沙包、到树林子里抓青蛙和蚂蚱、到河里捞泥鳅等等娱乐方式来说更加有趣一点。
那时候没有互联网,我能够接触到的世界都是眼前的实在,而建立在想象力之上,超出认知边缘的世界,只有不同的书里才能提供。我认为那些事情更加有趣,这或许是我养成阅读习惯的原动力。
而在今天,移动互联网带来的趣味浓度,已经是普通书籍的百倍千倍——因此从找乐子的角度上来说,保持阅读习惯是一种苛求。我们不能对抗好奇心,也无法对抗自身在消磨时光方面的慵懒追求。刷短视频和看书哪个高尚?这种比较本来就毫无意义。
但是,如果持续阅读是一个能够促使人去认识真实世界的动力,我还是愿意将其贯彻下去的。我观察到我的下一代有时候很难分清幻想与现实的区别——这是因为她从视频平台上认知的那些光怪陆离的视觉奇观已经远远超越了现实生活的阈值。她会向DS、豆包或其他人工智能提出问题,但那些返回的答案是否受到过污染,是否能够促进她有足够的动力从一种真实跨入另一种真实呢?
评论区
共 9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