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也因为经历了很多,《不由己》里我最能共情的,就是牛魔王。他就是一个很典型的、落魄的中年人形象。”
提起参与《火影忍者》动画剧集制作的中国动画人,很多人会第一个想起的,一定会是动画导演——黄成希。
2018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的黄成希经历多年在日本动画业界的打拼,首次担任了动画剧集《博人传 火影忍者新时代》第65集的分镜、演出(单集导演)以及作画监督。
该集联合了来自中国以及世界各地新生代动画人的力量,凭借其极高的原动画水平以及上佳的演出水平而成功出圈,收获了海内外众多粉丝与从业者的赞誉。
由此,黄成希也成为了自《火影忍者》动画播出以来,十余年间第一位担任单集导演的中国人,其招牌的、融入中国武学的动作设计,也成为了许多动画迷心目中的经典。
如今,黄成希已经回国,他成立的动画工作室——齿轮映画,也在成立后的三年多里参与了包括《王者荣耀》电影概念片、《明日方舟》新春会短片、动画剧集《大王饶命》、动画电影《雄狮少年2》在内的,众多不同类型动画的制作。
去年8月,黄成希又以另外一种姿态进入了大众的视野。这一次,他执导的是《黑神话:悟空》的章节动画《不由己》。
似乎有些反直觉——这是一部以对白和文戏为主、讲述了游戏中牛魔王一家人悲惨命运纠葛的动画短片。片中,黄成希笔下这个失去了豪杰义气、苍老垂危的牛魔王以及他身后一个妻离子散、被命运拆散的家庭,让无数玩家看完之后不禁扼腕叹息。
7年时间转瞬即逝,从一夜成名到归国创业,从《火影忍者》到《不由己》,我们不禁好奇,黄成希究竟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态去完成《不由己》的创作的?这些年来,黄成希的创作和心境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我们有幸邀请到黄成希,请他从《不由己》的创作说起,跟我们详细聊一聊他近年的创作经历以及在此期间逐渐明晰的人生规划。
“在我19岁到29岁的这个阶段,当时可能需要考虑的,就是在事业层面上去达到的一个标准。这第一个十年里,头四年在大学,第二个阶段转向去日本求学、工作。在日本,从完全不了解日本动画业界到晋升为演出,差不多是六年的时间。我现在都觉得这六年真的过得特别快。”
“十年之约”——这是黄成希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多次分享的一个故事——高考结束后黄成希和他的朋友定下约定,誓要成为“几十万的漫画家中的第一”。2012年,黄成希从广州美术学院毕业,遂前往日本加入动画业界,并以原画的身份先后参与了《火影忍者疾风传》《银之匙》《黑子的篮球》等作品的外包原画制作。
三年后,黄成希收到了他后来的师父——知名原画师山下宏幸的邀请,由此正式加入到了《火影忍者》动画的制作团队当中。在这一时期,潜心学习的他专注于技艺的提升,并开始有意识地把其喜爱的中国武术融入到动画创作当中。最终,他顺利晋升为《火影忍者》动画的单集导演,这才有了后来《博人传》第65集的大放异彩。
用黄成希自己的话来概括,在这第一个十年里,他的生活真的“就好像是少年漫里主角的经历一样,一路笔直向前”。
“到了第二个十年,我开始觉得做规划的时间非常不够,难关变得更多维度,需要平衡的关系也比之前要更多,失败的尝试也更多。从2019年到2025年,这个新的6年里,我感觉我更多是在‘撞墙’吧。”
生活毕竟不是少年漫画,彼时心无旁骛在日本动画业界深耕、也并没有做好完全回国准备的黄成希,在第二个十年的开端,却接连遭遇到了疫情的冲击以及爷爷中风的变故。黄成希坦言,彼时他最直观的感受是“人到了这个年纪,和家里人的相处时间会真的特别珍贵”,而如果他一味把自己的精力扑在工作上,其实也是“不负责任”的。
以参与大火鸟文化制作的动画剧集《一人之下3》为契机,黄成希于2019年第一次接下国内的动画项目,并逐渐将工作的中心向国内迁移。
在《一人之下3》这部融入了大量中国传统元素的热门作品中,黄成希负责为片中的武当道长王也设计打戏。他主要参考了陈氏、杨氏太极拳、武当三丰派的两仪拳,以及太乙五行拳的动作细节,让动作场景再次成为引爆作品热度的话题开关。
在此后的工作中,他也开始接触、深度参与到一部国产动画电影的开发中——作为创作者的第二个十年,似乎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开端。
然而,随着参与项目的体量和身上责任的不断增大,曾经只需要专注在自身创作的黄成希,却迎来了很多未曾预料的问题。
“原来在小丑社和大火鸟制作电影项目的时候,我其实更多是作为一个‘U盘’去接入他们既有的系统,合作总体来说都非常顺利,以至于我对这样的合作模式都有过一些过度乐观的期待。但是当我作为一名外聘导演加入到动画电影的开发时,亲身体会到当电影项目的体量变大时,有对‘好内容’的不同理解,有来自各方的利益和诉求,有更多创作外的复杂博弈。”
黄成希坦言,在参与电影项目的制作期间,其作为外聘导演,在创作上的坚持和妥协是很大的难题,难以像过去的项目那样以相对独立的方式推进——剧本和创作方向经历了多次修改和调整,团队架构也不断被动发生变化。几年下来,无论是对故事付出的心血与精神的损耗,以及应对创作外的因素,让他最终不得不选择退出项目。并选择创业,组建能让自己保持掌控力的核心团队。
与此同时,创业后的黄成希也必须面对其作为一位工作室经营者的新身份:一方面,在公司经营上“摸着石头过河”的他,需要在工作室的营生和团队成员日益增长的创作欲求上不断做出平衡;而作为动画人,无法专注于作品的创作这件事,也时常让他陷入苦恼。
“从创作者转变为一个管理者的身份的时候,我其实更加理解了动画行业里企业生存的不容易。创业之后,我们虽然证明了可以靠接商业委托安稳地存活下来,但也只是营收数字上的不错。单单是承接业务委托有时也很难很尽情地去创作。为此,我也必须把持住创立团队的初衷,在创造更大利润和创作作品之间做出选择。”
在黄成希眼中,经历了这么多,现在的自己已经能更好地看清自己的长处和面对的限制,进而明确自己前进的方向了——他希望自己能更多地抛开杂念、回归创作者的身份,并会与此前用了六年时间,已经建立了充分信任基础的大火鸟文化,展开更为密切的合作。
“说实话,在日本业界的那六年,其实对我来说是可能是最幸福的时期了,尤其是后三年待在山下师父身边,每天都能专注在攻克创作和专业技能的精进上。那个时期甚至我们去居酒屋的时候也是在聊作品的事情——其实就是一群穷鬼,也没什么心思去勾心斗角、玩权力的游戏,只沉浸在创作的纯粹快乐中。而真到了工作的时候,大家又会全力去履行自己的职责。
我自己本质上可能也是讨好型人格,除了创作上的坚持,人生前三十年的日常生活里我也很少和别人产生矛盾。但最近这几年,无论是和亲人的生离死别还是和朋友发生理念上的不同,这些其实都让我思考了更多。我是希望,这些东西最终都能成为我创作的养分的。”
诚然,这跌宕波折的六年,已然成为了《不由己》的创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可能也因为经历了很多,《不由己》里我最能共情的,就是牛魔王。他就是一个很典型的、落魄的中年人形象。”
在了解了黄成希在“第二个十年”里遭遇的众多的人生转折后,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这样的一个时刻,黄成希会对《不由己》中这个众叛亲离、“这一辈子,一次都没选对过的”的牛魔王产生了很强的共情。
“这个切入点本身也是我比较感兴趣的——大家可能对原著这两段剧情都比较熟悉,孙悟空和牛魔王是结拜兄弟,红孩儿因生性顽劣要吃唐僧肉而被送去给观音门下,孙、牛因此产生了裂痕,到了火焰山三借芭蕉扇之后,这种裂痕其实就进一步地加深了。《黑神话》的故事补全了两者命运的终焉,也让这段关系有了一个结果。”
不过,虽然有着对于角色的情感投射和充分的创作意愿,但黄成希仍需要理性地、有技巧地把这个氛围相当肃穆、悲伤的故事讲述给观众——如何能尽可能地降低作品的理解门槛让观众、玩家体会牛魔王深处的窘境,是他在创作时需要面对的最大课题之一。
首先最需要考虑的,就是剧本的叙事架构。
“其实最开始五大妖王围剿孙悟空的情节,是以顺序的结构呈现的。在第一版分镜之后,杨奇老师决定把这个情节拆成两个部分,由此变成了一个收尾呼应的结构。第二点是其实片中本来牛魔王和悟空大闹天宫的篇幅会更长一些,最终删去了一大截,变成了现在的版本——用数个升格慢镜的蒙太奇镜头去展现大闹天宫的史诗感。
在黄成希看来,这样的变动其实是为了更好地接入游戏篇章——玩家在前四关里,已经知晓了开头杨戬在瓜分悟空尸体时所讨论的对象,开头的设计会更好地帮助玩家代入其中。如果把较多的篇幅放在展现杨戬和悟空的斗法上,不免喧宾夺主。
“再比如说,原剧本当中,牛魔王陷入的幻境,其实是太上老君施加给他的,但这个部分夹杂着回忆的幻象,亦真亦假,是把牛魔王最不愿意面对的一些心结给放大了——他被放置在了一个孙悟空、铁扇公主和红孩儿三人之间的纠葛幻象中。我在镜头设计上就会很集中地去展现这一点。”
黄成希所设计的、《不由己》中牛魔王眼中的悟空和八戒的形象,之所以在片中展现得比较凶狠,正是因为这很彻底地表现了牛魔王此时破碎的心境,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一个此前和自己一起反叛天庭、无视规则的好兄弟,最终竟然成为了一个归顺的“反派”。这种境况,对他来说实在是“太过悲哀”了。
不过,仅仅做好叙事结构和情节上的安排,仍是远不足以让观众获得舒适的观影体验的。作为一种视觉艺术,黄成希在本作的画面呈现上,同样下了很多的功夫。
与能够完整还原现实的实拍影像不同,动画中所有的细节都需要动画师一点一点地用画笔来勾勒。《不由己》的作品基调,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它必须大量使用特写镜头去展现角色的表情和动作细节——这就对作品的美术设计、镜头调度以及作画等方面,提出了非常综合的要求。
在做前期准备的时候,黄成希也曾参考过知名画家李云中老师的线描作品,考虑过选择相对写意的、传统的绘画风格。但随着进度的推进,新的思考又产生了——在《黑神话》游戏本身美术风格就已经相当写实的情况下,是否一种相对写实的动画美术风格,同样能够服务于一种东方的叙事逻辑上?
这个想法,最终让黄成希采用了一种在《黑神话》的几部章节动画当中最为写实、同时对他而言也是“从未尝试过的、细节如此丰富的”美术风格。
“(在这样的风格下)特写下的角色神态、身体会展现很多细节,我觉得这些细节所营造出来的临场感,是可以让观众产生共情的。片中有很多地方使用了‘裂痕’的元素,角色身上和背景环境里,都有很多的伤口、疤痕和裂隙的元素,借此希望传达出情绪上的张力。”
丰富的二维作画细节,加之使用了三维动画软件Blender、运用了不少“黑科技”来制作的“云流”,让《不由己》最终呈现出了一种非常特殊的、肃穆而悲伤的氛围感。
黄成希说,这次《不由己》的作画工作量,甚至是“让制作团队都‘看瞎眼’了的”——因此,他也十分感谢这几年里在制片、制作等层面大为精进,并在制片过程中给予了他以及齿轮映画充分信任与支持的大火鸟文化。
而当我们回溯过《不由己》的制作过程,其实就会发现一个有点反直觉的事实——不同于以往以武戏闻名的印象,黄成希负责的《不由己》,其实是《黑神话》的几部短片当中,对白与文字量最多,同时也最考验文戏功底的作品。
对于黄成希而言,制作这样的一部作品又意味着什么呢?
“其实很容易发现,在情绪的渲染上,(《不由己》里的大部分场景)其实并不需要那种大广角、甚至是有点眩晕的动态场面调度。包括哪吒出现的那个部分,我也是尽可能地把镜头的运动剧烈程度给降了下来,因为那个场景里最需要去强调的,其实还是牛魔王以一敌万,通过他的视角去呈现他孤身一人面对朋友的背叛和群体的镇压。
我的目标是成为一名导演,而不是只做动作导演。我自己也很喜欢做文戏,而且会花同等的精力去做设计的。甚至以前做打戏设计的时候,我也会希望自己做的打戏,在本质上还是能为故事和角色塑造服务、不仅仅是给观众提供一种官能上的刺激。”
或许会出乎很多人的意料,黄成希对于文戏的设计,其实也一直情有独钟,而他也并不希望“自己被人记住的只有动作戏”。在他眼里,要成为一位动画导演,驾驭文戏也是一件“本就必须得要去攻克的事”。
而如果我们回顾黄成希过往作品中那些被人记住的场景,其实也不难发现,黄成希在这件事情上,已经坚持了很多年。例如,《博人传》第65集中鸣人帮助博人托举而出的螺旋丸,就是黄成希绞尽脑汁设计的;《一人之下》中那几段为人称道的纯体术格斗,黄成希也是在充分思考漫画中奇门八卦的方位和克制关系后做出的设计——这场战斗巧妙地让三位拦路者把王也引入了不利于自身的八卦方位,为后续的法术战斗提供严谨的动机和逻辑支撑,同时也在跑酷与战斗中呈现王也的临危不乱的实力和心系朋友优先他人的性格。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上了年纪,我现在做打斗场景的时候会变得更加谨慎,如果这场打戏没有一个好的动机或者是一个好的故事作为依托的话,我反而不想很随便地就去做设计。现在动画业界也有越来越多能创造出视觉冲击非常强的作画场景的年轻人,我也要去思考如何才能做出一些不同、具有特别视角的东西。”
随着交流的深入,黄成希也从动作设计谈起,和我们进一步阐述了他对“动画导演”的理解。
“我记得当时有一位导演前辈跟我说,导演的本质其实在于选择——选择与合适的人合作,并不是提供创意而是去筛选创意。作为导演,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调兵遣将’,在合适的地方去用合适的人。当时其实没有什么实感,但这两年这种感受是在不断加深的。”
黄成希半开玩笑地补充道,其实二十几岁的时候,当看到别人画得很好的时候,他脑袋里会闪过的第一个想法,是“我也想画出那个样子的作画”,而如今,他的想法,已经变成了“啊,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会想和这个(画得很好的)人合作”。
而既然谈到了制作原创动画的想法,我们也趁着这次机会,在采访的最后问了问黄成希自己的创作偏好以及近年喜欢的国产动画作品。一定程度上,我们也能从他的回答中,感受到其作为创作者的、思维的一致性——
“我很喜欢《雄狮少年》。从题材上来说它没有选择去讲神话题材,而试着去讲现实题材的内容,我其实一直很喜欢讲这类故事。第一部里一个让我印象很深刻的场景,是阿娟在参加舞狮比赛拿到复赛资格的时候,在外打工的父亲发生了意外昏迷不醒。我当时想,如果是神话题材的话,那阿娟的主线任务可能就是要去找一颗仙丹去救父亲了。
你看过我的纪录片,可能也记得13年底的时候我刚拿到日本的就劳签证,算是正式踏入了业界,而就在两周之后,我老爹就进了ICU,我当时就觉得原来现实不像漫画一样,只要为了梦想全力向前冲就行了。《雄狮少年》的这一段让我很真切地感受到了这种无力感,非常震撼,也很有共鸣。
以前在读大学的时候,尤其是以受欧美动画体系影响为主的老师,会跟我们讲作品‘做成动画的必要性’,这里指的,是作品里是否有幻想的要素,或者说是否是‘只有动画才能做出来的东西’。但对我来说,这个理论对我来说未必是绝对的——大量的动画作品都是扎根在现实里的。
即便是取材于现实,动画也有很多独特的表现,比如呈现主人公的内心方式也好,对现实环境的描绘也好,比如新海诚画过的新宿,就会让我感觉到‘我好像从来没有用这样的角度去观察过这里’。所以如果以后有机会的话,我会想去做一些现实题材的作品。”
在采访的过程中,因为师承的关系,黄成希不止一次提到了他的师父山下宏幸,语气中总带着十分的敬佩与憧憬。
当下,我们仍无法很确切地知道当黄成希成为原创动画的导演时,他将要描绘的作品将会是怎样的。但笔者想,对于“想要成为一位怎样的动画人”这件问题,在经历了“第二个十年”后,黄成希却可能已经想得非常清楚了——或许,我们也可以从他对山下的描述和评价中得到答案,并以此为依据,去期待他未来的作品。
就让我们以此作结。
“中国社会下成长起来的年轻朋友们,包括我19岁的时候,可能都会想去爬那个珠穆朗玛峰,去成就字面意义上的‘名’与‘利’的成功。现在可能确实是一个更强调个人主义的时代,网络的便利也让入行的门槛越来越低、在线的协作方式成为了可能,但这样大家可能就缺少了在职场协同创作的经验,也产生了一些价值取向上的变化。
不过在日本一同工作的前辈给我的印象可能不太一样——比如像我师父,非常自律、重视家人,嘴上没有远大的梦想,也没有很强的事业心,会很理性地去判断自己要的是什么,也知道自己要放弃的是什么。他的可贵在于日复一日对待工作的认真态度,对作品细节的一丝不苟,对他人的体谅与理解。比起大部分嘴上说着梦想有多大,但却不愿脚踏实地磨炼基础,历经‘无聊’与‘艰苦’的人,山下师父的言行无疑给到我启明灯的影响。当公司要委以重任的时候,他也会是大家最为信任、也第一个会想起的——最可靠的人。
用了六年的时间,现在的我,可能也可以做出一些更加理性和成熟的决定了。”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