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用过的约会软件有:tinder,bumble,coffe and bagels, soul, 还有一些只下载但没有正式使用的app例如okcupid。其实约会软件像是我刚出国时的一种”禁忌“,从前在生活中并不怎么会遇到社交困难的我,在刚出国那段时间,不知道为什么,就特别想要尝试使用约会软件,但其实一开始使用的意图并没有这么明确,更多的是想”交朋友“。现在的我看过去,一定是想不通为什么当时身边的朋友,人,群体已经非常优质了,我却还无法知足,每天抱着”侥幸“心理试图在网络上遇到一个十分特别有趣的人。
我用tinder的时间最久,对待它的个人profile部分也最认真。但开始使用以后,不仅没有让我感觉交友变得很容易,反而让我开始在不知不觉中降低了我的Boundary。还没过一个月吧,我就开始每天花很多时间和一些我根本不认识的人聊天:重复的,停留在表面的问好;突然的聊天中断;开盲盒似的flirting lines; 以及永远”丑人多作怪“的matching list. 我的社交焦虑不但没得到缓和,还更严重了。我不明白为什么上传的照片就是吸引不到我感兴趣的人;不明白为什么人们如果不想真诚地聊天的话,上这个软件干什么;不明白这个软件为什么时不时跳出各种广告,到后来越来越夸张,稍微误触某个地方,就有广告跳出来。这些胡思乱想是dating app偷偷植入你的脑子里的,没有接触的话,其实也不会想这么多。
那就要提到我觉得我当时能做的更好的地方了。首先我一定在使用前是没有思考过这个app的本质的。也对其他人使用这个app毫无兴趣。所以深入来说,我只是渴望在这个app上找到自己的”存在感“,满足自己的”虚荣感“。最开始就是关于”我“的。我也不想去推测其他使用者的初始心态是否也是这样的。但就关于解决我的这两个问题,这个app其实只能提供两种解决方案:1. 一些上来就夸你的 2. 稳定聊天了一段时间;线下见过面;互相都欣赏的,最后能真正看到你想被看见的地方的人。对第一种类型我的态度无非是”等待夸赞“,”害羞上头“,和”被恶心到“。第二种情况出现的少之又少,要不然是推进不了步骤,要不然是还没推进完步骤,任意一方就已经失去兴趣了。另外,我能感知到内心深处,我从来都没有对match上了任何一个人,心中产生过想要主动了解,主动按照第二种情况推进的冲动。所以其实当时我有冷静下来认真思考过这一系列的逻辑的话,就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只是在逃避从现实生活中找链接,展示真实的自己这件事情而已。我把在现实中对”展示自己“的焦虑与恐惧,转化到了这些app上。但我又认为,接触dating apps是一个让我看见真实自己的”必经之路“。为什么这么说呢?高中毕业那会,我除了考进了一个不错的大学以外,对有关自己的其他一切都不满意:没有兴趣爱好,没有朋友,没有对未来的向往,没有梦想.......由于我无法静下心来,重新一点一点积累这些可以让我感觉更充实,更立体的方面;我急于通过外界对我的看法来定义自己,追求的评价就是:快,浅,多。我一开始会觉得这是出于逻辑推理以后最合理的解决方案,毕竟我真的对自己喜欢不起来,那只用通过别人的语言来慢慢找回组成我的碎片。可惜那时候没有人让我足够信任到愿意去问他们我在他们心中的样子,我甚至在朋友圈里面发起过帖子,让大家说说他们眼中的我,但是500多个人的列表中只有2,3个人回复,我感觉自己真的好失败,连一个对我有点评欲望的人都没有。我接受不了不被别人看到的样子。但同时我又享受了很多独处不被打扰的时光。所以说我通过实际经验深刻意识到”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这件事情。说来好笑,我不用经历中考,或者高考,所以几乎没有过不被满足,或者需要自己做取舍决定的时候,反而在探索情感这条路上,没能逃过这一课。然后我就一直再往奇怪的方向走,越来越不愿意看到自己和同龄人的差距。在经历了一系列第一次,包括以下:和陌生人语音匹配聊天1个多小时;疯狂在占卜挂的群聊派对里问问题;和线上聊天的人线下见面;聆听一些陌生人倾诉自己的伤痛.......我把很多很多很多很多的时间都花在了这些只产出”一次性“价值的地方。每次结束以后我只感到无尽的空虚。所以我觉得啊,我听过最毒最毒的鸡汤就是”学会享受孤独“。这世界上只有”忍受孤独“,没有”享受孤独“,享受孤独的结果就是,成为一个与真实社会脱节的怪人。我们绝对不能让孤独成为一件”令人享受“的意思,这只是我们为了美化它给它冠以的十分具有误导性的前缀,如果孤独是一件能被”享受“的事情,那人与人之间就不要交流了,人与动物之间也不要互相治愈了,人与自然也不要互动了。你真的那么鼓励”享受孤独的“话,问问你自己愿不愿意,真的像英剧黑镜里呈现的那样,脑袋后面装个芯片被传送到一个四周都是白墙啥也没有的地方。
刚才查了以下中文和英文里对”孤独“以及”loneliness“的解释:
loneliness/ˈləʊnlɪnɪs/📷noun
孤独是一种主观自觉与他人或社会隔离与疏远的感觉和体验,而非客观状态; [1]是一个人生存空间和生存状态的自我封闭,孤独的人会脱离社会群体而生活在一种消极的状态之中。
我们可以看到,其实定义孤独的只有两个东西:1. 主观上不愿意/不能积极面对脑袋里所需要处理的信息你/当下的现状;2. 客观上没有任何其他人或者事物的陪伴
其实后者很少情况会发生,我觉得,只要你不是存在于科幻电影里某个虚无的空间里,被所以无生命力的东西包围,那你就不满足第二个定义。所以当我们讨论孤独的时候,其实在套路面对过去,当下,以及未来的一种就”心态“。我们觉得自己的是否孤独,是的话,怎样才能让我们不觉得孤独。谁提出的”享受孤独“?他一定有一个”非传统“的思想体系,要不然他对孤独的理解不透彻,要不然他极度自私,觉得只有身边围满了了解自己的人才算”不孤独“,他否定了自然的陪伴,否定了文字的陪伴,否定了声音的存在,否定了动物的陪伴。一个认为世界之荣的下他,一定只为了他服务的人,是注定会被困在孤独里面的,也才因此会想出”享受孤独“这种毫无逻辑的观点来安慰自己。在我看来,所有会享受孤独的人都是”被迫“的,我们可以鼓励”寻找快乐“,”认识孤独“,”解决孤独“,但我么绝对不要”享受孤独“,因为一旦你真的开始”享受“孤独了,那你离脱节社会就更近一步了。这里的社会指的是存在于这世界上的所有社会;人类社会,自然生态圈,动物链,你找不到任何一个脱离”社会“可以长久存在的生命体,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也可以来看看”弱肉强食“这件事情,其实这就是一个中性词,它是自然界中用于维持万物平衡的一种”模式“而已,学过一点生物学的都知道,自然万物还有很多其他的相处模式,例如共生,例如寄生。任何一个感觉自己当下的生活并不“平衡”的人,其实只要专注于一件事情就可以:“重新给自己找一个满意的位置”。首先你得定义让你不满意的一段关系中,你是属于什么位置:共生?互惠?被寄生?定义出来以后,你就去换一种生存模式就好,但千万!千万不要用“享受孤独‘来解决,在那边傻傻地等着有人发现你的问题,帮你定义你的困境,帮你重新找到一个生态位。我都不想再用”大家都很忙,没时间关注你的问题“这个理论来解释了。还是通过审视时间万物的这个角度来看,你想想,你的猫,你的狗也是生命体,你自我否定了,你学业事业受挫了,你失去亲人了,小猫小狗,动物植物会主动爬向你,跑向你,拥抱你,给你提供解决方案嘛?并不会,所有的时候,都是你在这种情绪低落获得时候”需要“他们了,才会”主动“找到他们,拥抱他们,向他们诉说,展示自己的”脆弱“,最后,仅仅因为他们的”陪伴“,就获得了莫大的“治愈”。你看,他们无法帮你解决任何的问题,他们只是存在在那边,当你需要的时候,能够成为一个陪伴而已。那有人就要问了,不是的,我的小猫我的小狗就是真的懂我的,他们主动的再爱我。这是可能的,因为他们同为哺乳动物,虽然大脑远远没有人类的复杂,不会思考,但是他们在生物组成上有其他的部分可以将接收到我们身体散发出的信号,从而在我们长时间和他们相处,靠的很近很近的时候,产生共振。你再要多的,也没了。那世界上有没有这样一个人,他就是愿意主动识别你的情绪,并且主动为你提供能力范围内的解决方案呢?这样的人有且仅有一个,而且只有十分十分十分幸运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到。这个独一无二的人是谁呢?我们的“母亲”。但是确切意义上来说,他们也不是“主动自愿”的,而是受“激素”和“生物链接”的作用影响的。这就是为啥那么我们在和母亲的相处中,甚至和父亲的相处中(如果你的父亲在你母亲怀孕的那一刻起就对你贡献出和母亲一样程度 的爱,陪伴并承受母亲所需要承受的同样程度的痛苦的话),往往会因为“无法满足他们的期待”/“得不到他们的理解与帮助”而感到一种格外的“痛苦’。虽然我们每个人都不愿意承认,虽然很少人能够意识到,但事实就是,我们之所以存在,之所以特别,之所以想要在和母体完成”分离与独立“以后,还想要依旧变得”特别“,都是因为我们最初感到”特别“的这种感觉是源自与”母亲“这个角色的相处。所以我们真正需要思考的不是”取悦某个人“,”引起某人的注意“,”独一无二“,”鹤立鸡群“,也不用太思考”为什么我需要让自己感到特别“,因为毫不夸张地说,每个人都有这个需要,所以这个时候”为什么“需要就不太重要了,再者从这个需要的起源来看,它是避免不了的,那么我们就去思考”怎么样让我自己感到特别“。这个是很多人没有理解透彻的层面。大多数人都认为,通过往自己身上贴各种标签,各种成就,拥有好多好多的东西就能够让自己”感到特别了“,一瞬间,短时间,sure,这些东西一定能给你带来这种感觉。但是!如果按照这个思路来的话,good luck with持续寻找下一个需要给自己贴上的标签。我只能说你如果能坚持一直标新立异,哪怕仅仅在一个领域,也已经非常值得钦佩了。很多普通人做不到在一件事情上面专精,那我们就首先得承认,自己获得的”高峰体验“/”心流状态“一定是会比能够做到”专精“的人少很多,且每次持续的时间也相对较短的。其次,我们可以回到本质问题:”如何让我们感到自己很特别“? 这时候我就要提到”冥想“,”运动“,”写作“,”做公益“,”仪式感“这些概念了。实话说在”让我们感到自己很特别“的路上,唯一的”纯受益者“就是”资本“。你去看看那些以盈利为出发点的资本,能顺利开始盈利,或者能做的长久的,哪一个不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针对”如何让我们感到自己很特别“的问题的解决思路的呢?随便举几个例子:房地产行业-----我拥有稳定舒适的生存环境,我好特别;金融行业---我拥有生财以应付紧急情况的能力/服务,我好特别;娱乐行业----有人能取悦我,供我观赏消费,我好特别;制造业----我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总有新的产品能够帮助解决,我好特别......我们就是在为”我好特别“的感觉进行消费。之所以说以上这些,这么多,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苦于解释自己行为的人们有一个可以参考的逻辑链。收获自洽,但我又要说了,如果你被我这套理论说服了,感到无比的充实愉悦,你其实还是因为”我的问题终于有人能够清晰的帮我解决,理顺我的思路了“,而感到”我好特别“才产生的。所以最终的解法就是,你需要自己去不断思考你的每一个行动,迷思背后的逻辑,在思考的路上借助他人的理论为出发点,推理的过程还是需要你自己来。如果在生活中,你开始发现你的行为带来的结果超出了你的预期,首先要做的就是”思考“,阅读”理论“,自己进行”推断“,行程自己的解法,最后坚定地move on with your life.
就是这样,很简单。我们先是面对自己对”我很特别“这件事情的需求;再找到满足”我很特别“的阈值(这个阈值很容易随着资本的推动而变化,所以最明智的做法就是”极简主义“,work for only what you need and what others need).然后找对自己在任意群体中的位置与作用(这个也是可以随时调整的,在某个群体里面扮演的某个角色让你感到不舒服了就换),最终享受生活的所有层面近乎达到平衡所带来的心流状态,循环往复,人生就是这样的。所有人都是这样的。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从对”约个会软件“的使用回顾,以及后续散发出来的一大堆思考。我自己也能感受到这篇文有多意识流哈哈哈,但是请相信,我的立场和逻辑都是就经过思考与掂量才写出来的,所有判断还是邀请你们自己来做。依旧感谢你们的阅读,希望你们拥有幸福快乐的一周!!!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