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上一篇文章所说的“衬垫甲”就是本文中提到的布甲。因为之前我也不知道给它译成什么好,现在决定了,就叫布甲!
中世纪的布甲是一个有点棘手的话题。原因在于,表示布甲的中世纪术语的含意很难确定,并且常常可以互换使用。最常用的两个词是gambeson和aketon,这些词早在十二世纪就出现了,并一直使用到十五世纪。
它们既可以穿在盔甲外,也可以穿在盔甲里面,甚至还可以单独穿戴。
不过,有一些资料清楚地表明,盔甲下穿的服装和单独穿戴或套在其他盔甲上的服装是有区别的。
其中一个资料来源是 13 世纪中期挪威的《国王之镜》,描述了国王穿着两件不同的布甲(panzaras,斯堪的纳维亚语中的布甲)。
第一件穿在锁子甲下面,据说叫做“blautan”,翻译过来就是类似于软的东西。国王在上面穿着锁子甲,然后在锁子甲上再穿上另一件布甲。上面的这件叫做“godan”,大概可以翻译成“好的”、“硬的”或“结实的”。
然而,不管是下层的“软布甲”还是上层的“硬布甲”,它们有没有绗缝是不清楚的。而绗缝就是中世纪布甲的重要特征。
所谓的绗缝是指将两层或多层布料(主要是亚麻布)以格子或条状的方式缝在一起,通常还有棉花或毛料衬垫。因此,绗缝起到了压缩和均匀分布填充物的作用。穿上这种布甲就像穿着棉被一样,总之,这类服装的目的是在不妨碍战士行动的情况下缓冲打击,因此需要既柔软又结实。
12 世纪和 13 世纪大部分时期的艺术作品中都没有在锁子甲下展示绗缝服装。这要么说明在锁子甲下穿的衣服根本就没有绗缝,要么说明锁子甲下有绗缝,但以一种从外面看不到的方式藏在了锁子甲下。
有些历史文本确实提到了布甲。到 12 世纪末,“akeon”出现在多种语境中。该词越来越多地指一件防护服,有衬垫和绗缝,穿在锁子甲下面,如《盖登罗马人》(Le Roman de Gaydon, 约 1230)中所述:
在用金线缝制的[布甲]aketon外,他穿上了结实紧身的锁子甲。
不过,13 世纪晚期和 14 世纪的艺术作品显示在锁子甲内外有一些服装,但却都是没有绗缝的。
如前所述,布甲确实经常和锁子甲搭配穿戴,有时穿在盔甲里面,有时穿在外面。
根据克劳德·布莱尔(Claude Blair)的解释,“gambeson”指的是一种相对较厚的绗缝防具,通常穿在金属盔甲外面,或穿在另一种绗缝防具外面。gambeson的制作方法与aketon类似,但外层通常可以覆盖丰富的纺织品(如丝绸),并经常装饰有穿者的盾徽。这种布甲的边缘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锯齿状的。穿在金属盔甲下的绗缝服装有时也叫做gambeson,在某些情况下,它穿在另一件衬垫服装(称为aketon)外面。
有两件 14 世纪末幸存的服装,叫做“jupon”(一种源自盔甲罩袍或纹章衣的布甲),但由于其绗缝结构,这些服装在技术上也可以称为“gambeson”。
其中一件是出自坎特伯雷大教堂的黑太子爱德华的布甲(gambeson),另一件是查理六世的布甲,藏于沙特尔大教堂。
这两件衣服的整体结构都用亚麻织物垂直绗缝并填充羊毛。爱德华(下图)的布甲由五层组成:两层绗缝的亚麻布外层用羊毛填充,内层为缎面衬里,正面为蓝色和红色天鹅绒纹章。
查理六世的布甲有七层(上图),但实质上是用羊毛填充的亚麻布外层。两件衣服都是正面开襟。爱德华的布甲是系在一起的,而查理六世的布甲是用 25 颗木制纽扣扣合的。 两件衣服都是量身定制的,与身体非常贴合。
类似的绗缝防御服通常穿在金属盔甲外面,但也可以看到穿在板甲下面的布甲,如下图所示。
人们普遍认为爱德华和查理的服装主要是游行服装而不是真正的身体护甲,然而,它们确实展示了用于制作绗缝护甲的一般结构。
那么,这种绗缝布甲在中世纪实际上应该是什么样的?防御能力如何?
遗憾的是,历史上没有幸存的样本。但1311年的巴黎法令提供了具体的数字,让我们得以知道绗缝布甲的规格,该法令对这种服装的棉絮做出了规定:
此外,从此以后没有人可以制作绗缝(gambesoned)衣,除非它是三磅全新棉花……
巴黎磅等于 0.49 公斤。如果假设该绗缝服仅覆盖躯干,则表面积约为 0.7 平方米的量级,导致棉花的面积密度约为 2.1千克/平方米。
这一数字告诉我们,当时的绗缝布甲大概有10层。因为10层棉絮的总面密度为 2.2 千克/平方米,与巴黎工艺所要求的大约 2.1 千克/平方米 的估计值非常接近。
以此为依据,大卫·琼斯(David Jones, Experimental Tests of Arrows against Mail and Padding, 2020)制作了几件这样的绗缝布甲。缝线下方的厚度约为 15 毫米,其他地方的厚度约为 25 毫米。
大卫使用了最高为72磅的弓,在10米的范围对不同厚度的绗缝布甲进行了射击测试。因为根据对13 世纪的英国军用弓的威力的预测,当时弓的拉重大概在 60 到 100 磅的范围内。但这并不是说十三世纪没有超过 100 磅的强力弓,而是说它们只是例外而不是普遍现象。
另外,测试还分别使用了尖刺型(bodkin)箭头和叶形箭头。
结果表明,如果没有外穿锁子甲,箭头很容易穿透布甲,达到致命的穿透深度(20mm以上)。而叶形箭头由于其锋利的边缘,在割开布甲后可以造成更深的创伤。
但如果是使用11层亚麻布和10层棉絮交替层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尖刺型箭头的致命穿透深度,平均穿透为4.9mm。即便如此,这样的厚度仍然不能抵挡叶形箭头。
如果只是很薄的绗缝布甲,比如2-8层亚麻布,即使有锁子甲的保护,弓箭还是有很大几率造成致命深度的伤口。
当使用符合法国条例的2层亚麻布加10层棉絮时,效果明显要好得多,但也只是勉强安全。只有在使用10层亚麻布和11层棉絮的情况下,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证安全,尽管并不能绝对避免致命伤。
但在这样的厚度下也带来了散热的问题,尤其是在夏天,这是难以忍受的。而且其重量甚至会超过2mm厚的板甲,对步兵的机动性也造成了较大的不便。从而增加体温过高甚至精疲力竭的风险。
绗缝盔甲的厚度极限伴随着板甲的出现终于让士兵松了一口气。
如上所述,绗缝布甲并不适合作为主要防御措施,其作用在于吸收打击的冲击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创伤。
1410 年后,随着全副板甲的发展,所使用的金属板因其刚性可以承受打击,并将力量传递到更大的身体部位。因此,板甲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使用填充物非常厚的织物防具的必要性,但仍然需要穿较薄的衣服。
这些新的、更薄的绗缝服装叫做武装衣(arming doublet, pourpoint)。它们通常比之前描述的布甲(aketon 和 gambeson)短,并且有全长袖子。
武装衣除了提供穿着舒适性之外,还提供盔甲连接底座,这些底座上连有系带。它们称之为“武装点”,用于和覆盖其上的盔甲(如板甲)相连,尤其是固定手臂和腿部的铠甲。它们几乎总是以当时的平民时装为基础,具有相似的裁切和剪裁,主要区别是在结构上使用了更坚韧的材料以防止撕裂。
由于盔甲覆盖了身体的大部分(但不是全部,如某些关节),因此武装衣有时会被锁子甲覆盖,以对腋窝或腹股沟等脆弱部位提供更多保护。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现存的一件藏品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比武装衣厚得多的独立防具叫做“jack”(夹克),它们通常穿在其他盔甲之上,如板甲和锁子甲,甚至是武装衣之上。但也有穿在其他盔甲之下的情况,尽管不多见。一个有趣的例子是约1489 年的圣乌苏拉的神龛(见顶图),其中一个士兵的夹克上还配有“夹克链”。
这种服装流行于 15 和 16 世纪,制作方法与武装衣类似,但要厚得多,其防护性能据说会更好。大多数步兵通常穿着锁子甲和这种夹克,更不用说重装骑兵在板甲之上所穿的这种服装了。
法国的路易十一声称“因为从未见过有半打人在这样的夹克中被刺死或被箭射死”,他还在法令中要求夹克必须是 25 层亚麻布加成年雄鹿皮或 30 层亚麻布。
从本质上讲,它们的作用与绗缝布甲(aketon)相同,但由于夹克是由更多层的布料交叉折叠制成的,因此现代爱好者更喜欢用这一名称来称呼它们,以区别于塞满布料的绗缝服装结构。
到了十五世纪中叶,随着平民服装时尚的变化,盔甲下穿着的服装也发生了变化。绗缝服装开始让位于非绗缝服装。同时随着板甲的发展,对衬垫的需求越来越消失,因为未被衬垫覆盖的区域越来越少了。
评论区
共 3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