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音》,即《lain》,是是由Production 2nd企划,Triangle Staff负责制作的原创实验性动画。1998年7月6日起在东京电视台首播,全13话。
TV动画《lain》的导演为中村隆太郎,代表作还有《樱花大战》和《奇诺之旅》;编剧为小中千昭,代表作还有《迪迦奥特曼》和《盖亚奥特曼》(还真是一个人写的)。
关于《lain》的剧情梗概,我在上一期作品里已经写过了,没看过的朋友可以点击下面的链接回顾一下。本文中提到的“一号玲”是那个弱气内向的“岩仓玲音”,“二号玲”是在连线世界那个行事果断的“玲音”,“三号玲”是泄露了爱丽丝秘密的混沌乐子人。
一是作品的主旨,即“无论在哪里,人和人都彼此相连”这句话,以及说说为什么我并不那么赞成“玲音是预言作品”这个观点。
二是故事角色的塑造,这个故事看起来叙事很碎,主角还有人格分裂,但作者实际上同样有意识地在通过特殊的社会环境渲染来塑造特定角色,所以让故事反而能解读出特定的角色弧光。
总而言之,我们要完成一项对《lain》祛魅的工作,它是由人制作出来的,它的故事也并没有太大程度上跳出一般意义上具有起承转合属性的故事的框架。
“无论在哪里,人和人都彼此相连。”我知道在今天很多人会觉得,这句话完全是对当今互联网的预言。但我总觉得,我们不应该认为,一个人(一群人)在当时某个特定时刻创作作品,首要目的是为了预言二十年后的世界——他们只是群写剧本画画的,不是神棍,首先肯定是从当时的社会环境获得现成的信息,然后进行创作的。
诚然,玲音的画风给我们一种浓厚的年代感,但我们还是先看看,“互联网”在当时的日本社会达到了怎么样的普及程度。
《lain》的TV动画播出于1998年,该企划的筹备也应该不会长于两年,而当今商用“互联网”的雏形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在美国出现了,用于军事和学术研究;当今互联网的基石,IP协议诞生于1977年;1985年,国家科学基金会网络(NSFNET协议)成立,基于统一接口的商用互联网加速扩张;1987年,中国人向德国的用户发出了第一封电子邮件,而日本在1989年就加入了NSFNET协议;到了90年代,电子邮箱和网络聊天室都已经在日本民间普及了。
所以我们可以判断:在《lain》制作的时期,“互联网连接全球”的概念已经出现了,而且普通人同样能凭借互联网,以文字的形式与他人建立联系。主创并不是预言者,而是紧跟时代潮流的人。
同时,我们还得再进一步:二号玲说的那句话,真的只包括互联网的力量吗?虽然“无论在哪里”都能让人相连的力量,到现在似乎也只有互联网等大众传媒可以办到,但在故事最后,玲音自己怀疑了“互联网”这个工具的独特性、质变性。
她问英利政美,他自称是连线世界的神,但在连线世界诞生之前呢?说到底,连线世界也是物质世界的造物,英利政美即使是这个世界的神,他的力量在断网之后也不值一提——真正的神不应该受这些形而下的存在的制约。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玲音对英利政美的态度,反推回她说出的那句话:“无论在哪里,人和人都彼此相连”,人真的只有在互联网上时才是彼此相连的吗?如果她也只停留在“互联网存在”这一层前提上,那她和那个伪神又有什么区别呢?地主在这里坚持认为,英利政美是属于互联网的伪神,他说出了符合自己身份的话;玲音说出这句话时,她自己的身份是什么呢?
故事其实也已经给出了答案:玲音是地球全人类潜意识组合聚集起来的产物,祂本身没有肉体,只是英利政美为祂创造出了一个实验性的容器而已。
同时,互联网也给了祂成长、具象化的机会,乃至从懵懂的潜意识中走出,发展出自我意识的机会(开始社交、化妆、拥有自己的道德观)。但玲音确实在互联网诞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人和人之间,也早已在互联网诞生之前,就彼此相连了。
我们不应该因为互联网能提供更加高效的交流,就忘记人和人的联系从社会诞生开始,就一直存在着;也更不必将互联网的诞生当做现实世界发生了某种撕裂,因为互联网总有一天会和“现实”紧密融合起来。
我可以这样说:“虚拟世界”之所以能让那么多人快乐、受伤,沉迷其中,恰恰是因为它太真实了。那些通过文字、影像展现出来的,他人的意志,相比起局限于线下以物质肉体和其他物质作为中介的表达,仅以文字、声音、图像来表意的互联网,反而变得更加纯粹、更加烈性,就像脱掉了糖衣的药片那样。
所以我觉得,“玲音”的存在,与其说是“互联网的神”,反而更像是所谓“曼德拉效应”幕后的操盘者,让群体无视某些发生过或从未发生的事件,记住某个命题,或是遗忘。数据化的“delete”只是一个表现手法而已,祂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不过我想,只有在互联网的时代,《lain》的作者们才会自觉且强烈地感觉到,人和人是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吧。)
这个领域看起来没什么好讲的,因为《lain》全篇大量的角色都处在不同程度上的精神异常当中,就连女主本人也有人格分裂,不同人格的切换几乎毫无预兆。(而且很多时候属于连线世界的二号玲也会露出近似“悲悯”的神情,进一步和一号玲混淆了)
这导致大量玲音的镜头会引起观众的疑惑:现在是哪个人格顶号上来了?同时,故事相当一部分的时间被用于描述网络世界中人的应激状态,以及旁白介绍,这一点也压缩了人物塑造的空间,导致到最后整个故事得到了较为立体塑造的角色只有玲音(一号玲+二号玲)。
但其他人物并不单纯是背景板,《lain》中的大部分配角的刻画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主创总是会用一定的笔墨来刻画他们隐秘在某一处,但又一定会在另一处发散出来的欲望——或者说情欲。
最典型的便是玲音的妈妈,她在全篇中几乎没有表现过表情和肢体上的波动,对谁看起来都是那么冷淡,但主创同时却又会让她通过各种亲昵的触摸,主动地(继续以死鱼眼的神态)向玲音爸爸展现自己的欲望;姐姐有时候也会在男友家凌乱的床上醒来。
OP画面中有男女亲吻的画面;快递员直球地搭讪家庭主妇。Cyberia是展现成熟身体的地方,里面的小孩哥可以直言不讳地要用约会来和玲音交换情报;即使是全作的天使级人物爱丽丝,故事也较为露骨地刻画了她和老师隐秘的关系。
地主想明确一点:“刻画性欲”和“展现涩情内容”是有很大区别的。性欲的主动展现意味着人在展现一种超越了日常状态的主体性,ta越过了平日人际交往的各种语言中介,不将自己的意志指向和对方相关的若干种“事务”,而是直接指向了对方的肉体本身。
这种意志是具有侵略性的,如果没有特殊的癖好,在他人眼中恐怕和“可爱”并不沾边,就像我们不会觉得对着阿伟大吼“让我看看”的杰哥很色一样(应该不会有人这样想吧,应该没有吧)。
“色情”展现出的并非女性的性欲,而是创造出女性用身体容纳男性性欲的空间,宅男哥可以接受所谓雌小鬼,因为他能感觉到,娇小的女体意味着自己在性交中的优势,对方的嘴再毒,自己也才是在最后占支配地位的那一方。但如果是女方是个不服从就拳脚相向,男人都打不过的四爱姐姐呢?恐怕就不会有那么多男人喜欢了,因为自己并不是能拥有性欲的主体。
所以,地主觉得,《lain》选择展现几乎所有配角的性欲,目的在于用一种最强烈的表达,展现出每个人所拥有的那种,指向他人的强烈意志。除了性欲之外,伤害欲(网络暴力)也是用来展现这种意志的途径。这种安排能让人感觉到,每个个人都是被来自他人(社会)的爱意或恨意包围、俘获的。
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反过来想了:谁在全篇中没有表现过性欲、没有性化的痕迹呢?答案大家都很容易想到——就是岩仓铃音本人。她留短发,没有显著的第二性征,也不懂得做那些社会规范中“女人”应该做的事(如化妆、交男朋友),让她的形象偏向于中性。
此外,她身材矮小,在家里经常穿那身将全身套住的小熊睡衣,窗台上一字排开好几个布娃娃。即使是二号玲顶号,她也没有对这种风格表达出厌恶。她在第5集短暂地化妆更多地是为了融入群体,好在Cyberia打探,任务结束回到房间后,她甚至不洗脸,不找纸巾,而是直接用手一把擦掉了口红,妆全花了。这在社会习俗上非常注重女性妆容的日本是很……不寻常的行为。
这些都表明,作者希望将她的形象往“孩童”、“去性化”的方向上引导,在一个小孩哥可以蹲在酒吧找人约会,小姑娘的网上形象变成了恐怖掉san生物的世界,玲音的生存风格是格格不入的,她反而是故事中唯一真正的孩童,是唯一能让人感觉到成长的角色。
她花了13集的时间明白了“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该做什么”,最后统一了自己迷茫中的三个人格,但却依然没有获得自己的欲望;而其他角色却只知道在自己的明确的欲望上飞奔、痴迷,他们已经是“完成时态”的了。
这种泾渭分明的塑造已经预示着,不可欲的、也没有自己欲望的玲音注定将不属于这个人类社会,她要么选择堕入人类社会,成为一个有性欲、有善念恶念的人类(就像三号玲尝试的那样);要么消失在这个社会上。
英利政美说,神因为有了信徒,才成为了神。他错误的点在于,如果神以人格化的形式存在于现实中,那么祂在对世间施下恩惠时,当祂在面对他人的意志之时,自己就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一部分,成为相连的人类的一分子了。身为真正的神的玲音最后回到了自己的神格上,退回到了人类凭借科学、媒介还无法触及、无法想象、无法证明的领域——那里是现代社会中神最后的居所。
讲完人物塑造的大体特点,我们再提两个,和玲音有着不同寻常联系的人物。一个是全作几乎唯一真心关心玲音的人,瑞城爱丽丝;一个是玲音的养父,岩仓先生。
一些漫评会把爱丽丝与《爱丽丝梦游仙境》的那个初号机爱丽丝的形象联系在一起,一个充满了青春冲动的姑娘,心地善良,身处危机四伏的、变形的世界,却依然保持着自己的温度;更有甚者认为,爱丽丝才是全作的主角。
虽然我明白,“Arisu”在日本绝对不是一个常见的名字,而且绝大部分作者赋予角色“Alice”这个名字的时候,多少都会受到初号机爱丽丝形象的影响,但对于我个人而言,“《lain》的真主角是爱丽丝”“《lain》全剧是按照《爱丽丝梦游仙境》的逻辑来发展”之类的假说,我是不太认可的。
随着玲音逐渐明白“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要做什么”这些关键的主体性问题,开始坚定地为了他人(爱丽丝)而行动,《lain》的主旨方才逐渐浮现。虽然爱丽丝确实是玲音思想转变的一个关键,但她也是“钥匙”、“见证者”性质的存在,而非“主角”。
爱丽丝是个普通的人,主创在刻画她热情、勇敢品质的同时,也刻画了她身为女人的,不太见得光(但绝对是可以理解)的欲望。她对玲音像一个天使,但纵观她的其他社会关系,在总体格调上依然属于那个欲望横流的人类社会。正是因为这一点,她对玲音的热情、包容才显得格外重要。
因为这样的爱丽丝反而更加有力地向玲音证明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并不仅仅意味着消费他人、从他人那里获得自己的享乐和利益,也不是不产生别的剩余的等价交换。人有可能为了他人仅仅为了他人的幸福快乐而行动,也可以奋不顾身。所以她在故事最后选择了给人类社会带来最少痛苦的一条路——将连线世界封闭,将自己对现实的影响几乎抹消。
我可以大胆地说,一号铃二号玲取得主导,选择献身的结局,爱丽丝在背后起到了主要的影响。要是没有爱丽丝,可能就是三号玲拿到手柄,此后这个奸奇级别的互联网大魔就可以继续做她毁灭级的网络乐子人了……
再讲讲岩仓先生。他同样是对于玲音格外特殊的人——不管是他收养时见到的一号玲,还是后来出现的二号玲。
一号玲对“父亲”一直都有依赖心理,装电脑要找爹,从夜店事故现场回来要去父母房间找人(注意是“找人”,而不是晚归的孩子小心翼翼地确认父母没有被惊醒);在自己觉醒力量后,岩仓先生告别离去,一号玲还想挽留。不过一号玲对家人的态度就是这样的,她有几次想找妈妈倾诉,不过都没有成功。
二号玲对他的态度同样是特殊的,这一点我们得和二号玲对其他角色的态度来做对比。二号玲待人接物最显著的风格便是【强势、直来直去】,有什么说什么,你做了坏事我就骂;你对我不怀好意,我就要反击。对于她网络上的马仔,更是“我要信息,你现在就得找给我”的态度,面对对方的打趣也不理不睬。
但她不会把这种行事风格带到家里,虽然二号玲上号之后完全没有“女儿”的感觉,但她对岩仓先生的态度却是平视的。岩仓先生对她飞快成长的玩网水平表示关切(在当时可以理解为“委婉地劝女儿不要沉迷”),作为“女儿”的玲音并没有对此沉默不语,也不是搪塞过去,而是回过头和他交流起了互联网的未来——这是一种平等且友好的态度。在告别之际,岩仓先生也是用同样的态度对她说出了“玲音小姐”,全剧仅有他一人这样称呼过她。两人的关系显然已经不仅仅是“父女”、“庇护与被庇护”了。
此外,岩仓先生在《lain》的社会之中同样是特殊的,除了第一集的一点刻画外,他完全没有展现过自己世俗的欲望。母亲每次向他挑逗索取时,他都没有反应,甚至他们房间放着两张床,他们很可能是分床睡的!母亲怎么看也不像会做出这种决定的人,只能是他要求的。
也就是说,岩仓先生和玲音,是全剧唯二没有显著性化、没有个人化欲望的角色。此外,他也不属于任何一方势力,在玲音觉醒前一直都只是在暗处观察着他,没有做更多干涉(虽然这可能只是另一个势力给他的命令),是玲音成长的第二个见证者。
还有最特殊的一点:玲音决定成神、离开俗世之后,她来到了一个近似天堂的空间,那里有温暖的光,家里的餐桌,以及坐在餐桌那头的岩仓先生。他用父亲的口吻,慈爱地安慰着对人间不舍而流泪的玲音。
为什么玲音在这一刻会和父亲相见呢?一些分析认为,这是玲音幻想出来的,她为自己创造出了一个温暖的家的幻象,以此自我安慰。但我对此不太买账,因为如果这只是她的幻想,那她为什么只幻想出了一个父亲呢?她也依赖过母亲和姐姐的。此外,前中期岩仓先生塑造的特殊性,也让我感觉,主创在结局请出岩仓先生,是有不一般的意图。
地主姑且在这里做一个大胆的猜想——岩仓先生和玲音一样地没有欲望,可能意味着他同样拥有自己的神格,他其实是主创打破第四面墙的产物,是创造玲音的人(“玲音之父”)的化身。玲音诚然是故事中人类社会的神,但作者本人更是这个世界中一切的创造者,包括玲音自己也是他的手笔。 他和玲音对话,其实就是主创在和笔下活起来的角色对话,借此探讨信息技术和人类社会的未来。到故事最后,玲音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作为“父亲”的作者在故事落幕之际,便不再讨论更多,只是安慰她,其实也是排解自己的惆怅。
我想,如果这样的安排是主创的本意,那就太浪漫了,这是多少创作者梦寐以求的事情。
(去截图的时候才发现,最后这两个场景的背景色都是《lain》中及其罕见的橘色暖色调,我想主创的态度已经比较明了了。)
“晦涩难懂”是绝大部分观众看这部作品的第一感觉,地主第一次看的时候也这样感觉。但我觉得,我们不能因为前期怪诞的表现手法,以及现在看起来很费眼睛的画面,就放弃尝试从故事内容中提取有迹可循的剧情,只去【感觉】。
这个故事的情节其实很简单,主线一直聚焦在玲音一个人身上,即“玲音被诱导上网→玲音逐渐真正地认识自己→玲音扫清了敌人,做出了最终的选择”。
对于前期密集的血腥、幻境表现,我觉得更多是前期吸引观众的噱头,只起到“暗示玲音能在现实中看见本属于网络数据的影像”的作用。故事到了后期直接变成黑客大战,幻境不出现了;第二集在阴影里窥视玲音的男人到底是谁也没有填坑。所以我觉得不被前期的表现手法吓住,《lain》就不会有想象中那么难懂。
而且故事结局其实证明了,剧情前中期对玲音展现出的大量监视镜头都没有对剧情起到太多实质影响,岩仓先生真的只是看着,放任一二号玲拉扯;黑衣人则完全搞错了思路,只监视岩仓玲音的肉体,二号玲早就在网上收了一批马仔,他们也没监视到;而且两兄弟一直都被老板蒙在鼓里,故事最后被自己平时戴着的设备侵入,san值掉光。如果玲音没有重置世界,他们便真的不明不白地死了。
此外,还有一个在故事前期被反复强调的句子“为什么你还不过来?”无数个声音在向岩仓铃音的肉体呼唤:为什么还不过来连线世界?到故事后期,这句话也不出现了,也没有说明这句话来自何人,显然也属于前期大量重要程度较低信息的一部分。这样看来,业界主流的水剧情方式还是显得缺乏魄力了,即使前期的幻象和无效拉扯都带着水,但水里也是掺了冰的,值得肯定。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发现,《lain》虽然精细地刻画了女主玲音的不同人格,以及她身边人生动的形象,但这些内容再加上科普旁白和玲音的独白,都不够填满一个13集的故事。这时如果是普通的作者,可能会选择用人物支线来填充,比如说单独拿一话来写爱丽丝和她的闺蜜;但大胆地主创选用了大量幻境一般的镜头,把前期的时长补上来了,再和玲音的无缝切换人格配合起来,让前期的故事噱头拉满,现在看来的确是一个成功的决策。
评论区
共 2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