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你像一个一辈子都得走在路上的香客,孜孜不倦地寻找一座完全不存在于这个世界的神庙。
——《月亮与六便士》
自从周周和我们讲了关于“二楼”还有二大爷的故事之后,我和美子还有三叔曾在一起认真的分析过这件事。
虽然在一些细节上我们还存在分歧,但是大的方向上,我们一直认为,这绝不是普通的江湖骗术,而是某种奇怪的我们至今还无法理解的“特殊效应”或者“奇怪装置”。
我是倾向于应该是二大爷手上的那个老钟是个特殊的物品,或者说是某种收容物。而环形铁路加上开动的机车,就是开启的钥匙。
美子态度则认为这不过是江湖骗子,里面的故事,也充满了夸张的意味,按照传播学的理论,一个故事在经过3次以上传播过后,就会在细节上开始出现夸张或者刻意的改变。虽然讨论的最后,她的态度已经开始出现松动,但是她还是倾向于二大爷跟很多装神弄鬼的骗子一样,只是个“伪大师”。
开始我以为三叔会站在我这面,因为他相信这个事的,但是后面他的观点又有些不一样了,他认为这其实是一个经过充分科学设计和推算的东西,在其他的任何地方,只要满足相应的条件,都可以达到类似的效果。
我当时还倾向于在特定的地理位置和维度才能达到这个效果,所以在后面和三叔的观点又有了不一样的地方。
三叔为了说服我,还跟我举了很多列子,并且说:“这个的背后其实需要的是数学家和物理学家。”
此时美子有些疑惑的问题:“那些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会研究这类奇怪的问题吗?”
为此他特意跟我们说了一个人,刘■■。因为此人目前还饱受争议,所以我们先隐去真实姓名。
据三叔讲,此人不但可以说是顶级数学家,而且还是一个为了一心解答一些在我们常人看来无用的数学难题,而荒废了自己的前途。本来可以大有作为的他,如今竟然在老家靠着每个月400的低保,勉强维持。
我和美子听完之后,立刻就觉得这人太不可思议了。当下就来了兴趣,于是我们三人决定实际去看一下这个“顶级数学家”。
在飞机上,三叔又详细的跟我们讲了很多关于刘■■的详细资料。
刘■■,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户家庭,有着陈景润等数学家异于常人的数学天赋,微积分这种大学才会学的东西,他11岁就开始自学,同学都叫他“神童”。父母也观察到他的智商与众不同,就带他去测智力,果然在数学方面很有天赋。而且就在他初中的时候,很多老师,都会找他一起探讨一些数学问题。
他的特别之处还在于,他可以一天一直做学术题,而不疲倦,对数字非常敏感,别人学习数学觉得很难,但是难题对于他来说就是小菜一碟。甚至老师不会的数学题,他都能自己解答出来。
此时的他才年仅16岁。刘■■成为了村里面的骄傲,也成为了村里面的神话。神童、天才这样的称呼对于当时的刘■■而言真是当之无愧的。在那时候人们眼中,刘■■必定前途无量。
考上一流的大学就等半只脚迈进“一流的人生”,在二三十年前,农村的家庭十分相信这句话,而这句话也成了很多农村学子的努力方向。直到现在,考取了一流大学,仍是农村学子的梦想。对农村来说,谁家出了个大学生,那就意味着能翻身,能变成“富有的家庭”。所以,当刘■■被录取的消息,传回到他的家乡时,村民们都沸腾了!在当时这绝对是万里挑一!
整个村子的人都为他感到骄傲,在他上大学那一天,乡亲们都敲锣打鼓送他去学校,盼望着这个天才大学生能给村子争光,然而刘■■的人生轨迹并没有像相亲们想的那样。
随着时间的消逝,曾经人人心中的“金凤凰”如今却悄悄变成了村里的“低保户”。
刘■■在本来的专业是热门的材料专业,大一大二,他都按时在上课,专业成绩也都非常不错,但是事情的转折发生在他大三的时候。
大三的某一天,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的他看到了数学家陈景润的一篇专题报道,原本数学就很好的他更加爱上了数学,并发誓要做“陈景润第二”。于是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攻克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是什么?那是被称为世界近代数学史上的三大难题之一。为了向着自己的梦想迈进,他开始痴迷数学,讲究数学,这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没有什么错,但错就错在,他在研究数学的时候,忘记了自己的学业。
其实早在他还未步入大学之前,就已经读过作家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便开始对数学充满了兴趣。或许这便是他和《哥德巴赫猜想》的缘分的开始。
尽管他上大学的时候才16岁,但他非常自律,据他同学称,别人都是7点多起床,他每天只睡2个小时,清晨4点就起来了,牙不刷脸也不洗,随便吃一块饼干,就拿着数学书去钻研数学了。平时休息时间,同学们都会干别的事,他还是在看数学书,如果有人打扰他,他就大发脾气,所以同学们在他看数学书的时候都胆战心惊的。
不仅如此,为了数学,他放弃学习原本的专业,老师找他谈话,要他学习数学的同时也要兼顾本专业,至少要拿到毕业证。但此时的他就好像魔怔了一样,根本听不见老师的劝告,依然我行我素,当他的注意力、精力都在数学上的时候,他的专业课就开始了频频挂科。
一转眼,到了毕业时,他的专业课成绩实在惨不忍睹,因此失去了领取毕业证的资格。别说学校无情,而是学校曾经也给过他机会,让他延迟结业时间,但就这样的机会,他都浪费了,专业课程依旧全部挂科,他仍然无法毕业,最终只能拿个肄业证书回老家了。
刘■■离开学校时,一个很欣赏他的女老师情不自禁流泪了,毕竟刘■■肄业,不是因为贪玩才肄业,而是因为“太爱数学”而肄业,悲剧不就是把原本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吗?
他对数学太过偏执的行为,没有因为大学肄业而停止,1985年他回到家后,依然孜孜不倦地学数学,以致不过正常的生活。
离家时风光无限,回家时接连被嘲。考上大学离家的时候,家人和村民对他期待很高,那段时间也是他家最风光的时候。而大学毕业回到家的刘■■,却因为“痴迷”变成了村民口中的呆子,就在连连被嘲时,他本身却也无动于衷。
刘■■从学校离开回到家,一进家门就把自己关在家中学数学,还是一晚上只睡2小时,有时还需要安眠药才能入睡。为了一心一意学数学,他竟然不找工作不结婚,村里的人看他一个名牌大学生,竟然回家啃老不找工作,就在背后嘲笑他,母亲听到这些话,心里很不是滋味,曾经小心的试谈着问他:“是不是要出去找工作?”结果,却还是丝毫没有改变什么。
他只在乎自己的研究,自己的学术能不能成功,他在乎的是自己想要证明的东西,能不能证明出来,因此,他可以好几天好几天的不出门,好几晚好几晚的不睡觉研究公式。
那时候,人们对于大学生还是很尊重的,即使刘■■是肄业,但他想要找个糊口的工作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只不过,他总是很快就辞职了。
当别人问起他时,他却说:这些无用的交际与工作只会影响自己的学术研究。
人们不敢相信与眼前的事实,这个天才少年为何从此落魄。长发披肩,胡子拉渣,终日将自己关在一个小平房里与一堆不知是何的手稿与书籍为伴。从此他再也不是人们心中的天才少年,无数的质疑声、嘲笑声像海水一样将他淹没。
此时的他,承载着千万人的不解与嘲讽,拉低了帽檐、躲进了小楼、带着一份执念与希望躲进了属于自己的这个小楼。
刘■■家本来就是个普通家庭,再加上他以一个巨婴般窝在家里,家里越来越穷,以致一家人每天只吃得起两顿饭,2012年政府给刘■■办了低保,每个月400元。
而与此同时,他的同学从名牌大学毕业之后,大部分都已经成了成功人士,有些好心的同学听说刘■■过得不好,都花钱帮他翻新了旧房子,还给他买了手机。同是一个大学的学生,同学又是给家里翻新房子,又是送手机,刘■■却靠400低保勉强过日子,刘■■的母亲深受打击,忍不住流着眼泪对同学说:“要是他也像你们一样就好了。”
但是他的大学同学却意义深长的说了句:“他是成功的,一个人如果一辈子,能够沉下心来做一件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其实已经是一种成功了。”只是这种成功,可能对于刘■■来说是有意义的,但对于他的父母来说,却是失败的,无法看到他娶妻生子延续后代,无法看到他事业有成生活富足。某种意义上来说,也许他是赢得了自己的人生,但却辜负了父母的养育之情。
此时我真的不知道这件事是该值得庆幸还是悲哀。也许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追逐梦想就是在追逐自己的厄运,但是追逐梦想这件事,哪个人又不想去做呢?人生在世,有的人光彩夺目,有的人选择平凡。可是他选择了一生的落寞萧瑟。年过五十的他,至今依然是独自一人。每月的收入仅仅是一份400多元的低保。
说到底,他之所以“不撞南墙不回头”,还是没有感到生活压力,大学期间有父母养,肄业回家期间除了父母还有400元低保养,如果父母当初能狠下心断绝他一切经济来源,说不定会是另一个故事。但或许这就是人,这就是人生。
他的一份研究报告中还真有了些“成果”。他写了一份关于:《素数在自然数中的分布》的论文。在同学翟某的帮助下。找到了在美国的另一位陈同学。在陈同学的帮助下,将这篇15页的论文挂到了网上。不久之后收到了一位数学博士的来信,说论文漏洞很多。
信中指出了对于他论文中的一些疑问。随即他便委托陈同学用英文对于这位数学博士的疑问做了解答。遗憾的是在那之后便再也没有收到任何的回复。
另外一件事情是,在1990年的时候,翟某陪着刘■■一同找到了数学教授潘教授。
在一番软磨硬泡之后,潘教授终于愿意花费时间看一下他的研究成果。在回到老家一个月以后,他收到了潘教授的来信。信中指出他的“研究成果”的论文中,存在一处论点需要“证明”。
如果这个“论点”不能证明的话再看下去也就没有必要了。
对于这个论点时,刘■■的回答却是:“这个论点,无需证明”。
但是潘教授却坚持:“这个问题没有证明的话,后面的证明就等于没有意义。”
至此,刘■■便再也没有麻烦过潘教授。后来,他也就不再找权威人士指点自己的研究了。但他并没有放弃,反而继续研究,就这样,慢慢的,年过50的他,“混”成了村里的“低保户”。
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他真的能够摘取到数学中的皇冠明珠。但是出于一分世俗的不忍,却也希望他能够及时放下,唯恐他的一生蹉跎。也许这就是人的矛盾之处吧!人们说:欲戴皇冠,必受其重。任何一个能够走向巅峰的人,生命中必然有着很多他人的不理解。
到达目的地之后,我们很快就找了刘■■的家,因为他的人生起伏和巨大的反差,他在当地算是响当当的“名人”。
初见他时,显得憔悴落魄,但是在他白皙的面庞上,可以透过一副近视眼镜看到他眼中的深邃与睿智。此时他家已经在他同学的帮助下,重新翻盖了,但是进到里面,仍能感觉到生活的清贫与质朴。但是他似乎坦然,丝毫没有我们这些世俗人的那种贪婪面孔。而且一旦你和他讨论起来问题,就会发现,他的逻辑和思维都是清晰而深刻的。
对于他来说,生活要求也不高,每月400多元的低保,他已经感到足够了。
此时的,刘■■依旧没有工作,也不做农活。据他自己说:不愿意将自己的时间用在生活的琐事之上。
只是对于这个年纪的他来说,至今都未曾有一个家,也不能担起赡养父母的责任。我们不知道这样的生活对于他来说是不是太过于无情。
但是当你看到眼前的刘■■,却无论如何也无法对他产生“恨意”,甚至会觉得人们对他议论有些残忍。
村里人说:曾经有人介绍他到县城里面的工厂车间工作,或许他本可以在哪里可以找到一个用武之地。可是他待了一周以后便拒绝了,原因是这样的环境会影响到自己的思考。讲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发现,村里人其实也在为刘■■感到惋惜,或者担心他的未来。毕竟他的父母已经上了年纪了。
这个曾经的天才少年,用尽大半辈子的时间都在研究《哥特巴赫猜想》以及一些其他的数学问题。他的研究到底能否有一个结局,这样的日子究竟还要走多久。我们包括刘■■本人,都不知道。
刘■■就像是行走在沙漠里面的一个苦行僧。我们不知道他是否能走到心中的彼岸。对于很多人来说觉得难以忍受的事情,他却完全不觉得苦。也许这就是以为有着孜孜追求的人的样子。这不仅让人想到了当年的梵高,1890年的梵高,终于承受不住生活的痛苦与折磨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可是梵高却永远想不到在他死的一百多年里,人们对梵高艺术价值的高度认可。成为了继莫奈之后最为伟大的印象派画家。因为梵高,色彩得以解放。开启了艺术领域的一扇新的大门。
或许,多年以后刘■■的“成果”会得到人们的认可,只是看着眼前的他,社会是不是应该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关怀,而不是用世俗的眼光来看待。一位有着如此追求的人本不该承担这般的潦倒与贫穷。正是有了这些孜孜不倦之人,人类才能在漫长的历史中得以进步。
如果他某天突然一鸣惊人,他的思想开创一个时代,那么将迅速改写一切。可惜目前他还未能达到。
看到他,我突然想起一句话:如果精神力控制不了力量,就会成为力量的奴隶。如果梦想不能带来世俗的成功,就会被世俗所厌恶。
三叔倒是没跟我们一起跟刘■■聊天,而是去县里买了一些吃的,随后和刘母一起做起了饭菜。晚上我们留在这里跟刘■■和他的母亲一起吃了饭,可以看出来刘母的眼里并没有多少怨恨,更多的是一种担心。
饭后,刘母很早就休息了,我、美子和三叔则跟刘■■一起坐在院子里,望着头顶星空闲聊。
本来我们是想要给他一些物质上的援助的,但是都被他谢绝了。在聊天的最后,刘■■说了这么一段话:“我知道我的病早已严重起来。我是病入膏肓了。细菌在吞噬我的肺腑内脏。我的心力已到了衰竭的地步。我的身体确实是支持不了啦!唯独我的脑细胞是异常的活跃,所以我的工作停不下来。我不能停止……”
第二天我们临走的时候,刘■■带着一丝神秘但却严肃的表情说道:“你们知道除了《哥特巴赫猜想》和《素数在自然数中的分布》之外,我还有个研究,我只跟少数人说过,但是至今还无人能理解……?”
我和美子都是一愣,觉得这个玩笑开得有些大的时候,我却不经意的注意到,一向稳重的三叔,拿着保温杯的手却不经意的剧烈颤抖了一下,里面的水,都差一点要撒出来。
我有些不知所措,但是直觉却告诉我,我应该相信。于是肯定的点了点头。
在我们坐上车要走的时候,他将一个封好的信封突然交给我到,如果你真的相信,也许有一天这个会对你有用。
在回去车上,我和美子好奇想要打开信封,却发现在信封的背面写着一行大字:切记,非生命最危险的关头,不要打开!
评论区
共 0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