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因为我们在一些高科技产业领域面临着“卡脖子”困境,大家都很关注科技创新。新闻上也经常报道哪个高校的科学家或科研团队做出了新的科研突破,或者哪个企业在某个技术或产品上打破了发达国家的垄断。那到底谁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中央的答案是明确的——企业。但科技政策研究者孙喜老师在常年调研中却发现,在我国科研系统的实践中,却存在着很多违背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现象。为什么通常被视为经济组织的企业,是科技创新主体?为什么以企业为科技创新主体,可以纠偏科研系统中的一些痼疾?在本期节目中,孙喜老师将尝试回答这些问题。
孙喜,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工业研究、科技政策
02:17 什么是“(科技)创新”?企业为什么需要从事“科技创新”?
07:46 不是只有发表在顶级学术期刊上的规律性认识,才是基础研究
12:30 科学界和企业家关于基础研究的观念差异:华为的研究工作到底属不属于基础研究?
17:32 企业的研究工作是其资产组合的一部分
20:33 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成绩孰高孰低,并非一成不变的
22:37 二十年来,学风丕变:从面向真实世界的问题导向研究,到与现实无关的“蓝天研究”
25:47 曾几何时,有的大学老师评正高职称时,没有与企业合作的产学研项目是不行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反而并非必需
27:43 一位院士的疑虑:纵向课题与横向课题,有必要分那么清吗?哪个更重要?
31:15 正在发生的教育科研改革:在人才培养中引入真实产业需求——当前我国博士毕业生在产业界就业的比例太低
37:00 产学研合作中的“怪现象”:企业承担更多出资责任,但在发包、评价项目时高校和学者掌握更大话语权
40:26 难以落实的“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43:23 科学研究的功利性和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是两回事,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牵引的问题导向研究反而会加快科学研究的发展速度
47:08 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擅长高效地配置已有的生产要素,而有形的组织(如企业、政府)擅长的是创造过去没有的新的生产要素
48:46 中国的大学不能老是只吃“财政饭”
评论区
共 19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