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着漫天的高射炮火,一波又一波的美军舰载攻击机,正往他们机翼下方的日军航母机动部队投下炸弹和鱼雷。而水面上的这些日本舰船,则是开足了马力高速机动规避,在水面上画出了一条又一条弯曲的白色航迹。
作为舰队中的高速轻型航母,瑞凤那涂着防空迷彩图案的甲板上,此时已经没有了一架作战飞机。和身旁的正规航母“瑞鹤”以及轻母“千岁”、“千代田”姐妹一样,她只能依靠自己的舰载高炮对美军的空袭进行着毫无希望的抵抗。就在她手忙脚乱地对付美军俯冲轰炸机时,一队美军TBF鱼雷机靠近了她的右舷,投下鱼雷后快速脱离。鱼雷到达舰体的那一刻,便是敲响了这艘航母死亡的丧钟......
时间回到1933年,瑞凤的前身:高崎号舰队高速油船的计划,正摆在舰政本部的桌面上。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列强为了防止下一次世界大战的到来,先后在1922年签订了华盛顿裁军条约与补充条约的伦敦海军条约。可惜的是裁军条约转移不了大正时期的旧日本帝国的内部矛盾。值此背景之下,日本为了进一步加速对外扩张的步伐、并为了预期中的日美决战开始了新一轮的军备扩张计划。此时日本的国际信用尚未完全破产,也不敢公然与欧美国家撕破脸皮,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海军开始实施“八八舰队”及其隐秘的扩张计划。
1933年,日本海军为了满足八八舰队计划中的新型辅助舰需求,开始了第一次补充计划紧急补充案(丸一计划)。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剑崎型前身--大鲸级潜水母舰的建造计划被提上了日程。潜水母舰在战争中主要起到的是潜水艇母舰的作用(并不是能潜水的航空母舰),与航母作用类似,起到给潜水艇补给鱼雷以及粮草等后勤用品以及传达命令的作用。但是这仅仅只是为了掩人耳目罢了,在作为迅鲸级后继型号的大鲸级潜水母舰,在其装备取舍已经很明显的可以看出来。其前型迅鲸级在设计指标(非实际装载兵装)上拥有50倍口径三年式14CM连装炮四门。
这个数据在大正时期(迅鲸竣工时间为大正十二年/1923年)发起设计的天龙型轻巡洋舰不相上下。
此时的迅鲸级潜水母舰还可以说是一艘潜水艇补给及潜水艇指挥舰,但是在第一次补充计划中的大鲸级可就远非如此了。大鲸级在设计之初就以潜水母舰之名规避伦敦海军条约对于日本海军舰船的吨位限制。第一形态以潜水母舰作为伪装,在战争爆发之时可以迅速改装为航空母舰以战斗舰船身份加入战斗。
1934年,日本海军开始了第二次舰艇补充计划(丸二计划)。其中瑞凤的前身:大鲸级的改装型号剑崎级便是隐藏于条约外的隐形航空母舰。作为本文主角瑞凤前身的剑崎级也正式登场了。
从图1以及图3中可以看出来,大鲸级与剑崎级是一卵双生产物。也同是航母预备舰中的一员,大鲸级在设计之初便预留好的升降机和机库等航母必备构造也留到了略微改装的新剑崎级上。
从这份初始规格的3D建模图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明面上作为潜水母舰实际上为航空母舰提前预留好的设备与空间。其中舰体中部的烟囱为伪物,真实目的是掩盖其作为航空母舰的身份。剑崎级初始设计中采用柴油机为动力源,而柴油机烟雾量远比重油机要小,所以瑞凤上并不不需要如此巨大的烟囱来排除废气。
正如上文所讲瑞鳳前身是隶属于大鲸级改装型的剑崎级高速给油舰高崎号,但是瑞鳳实际上与命途多舛的前辈大鲸一样从设计,建造,竣工,改装到服役可谓是历尽艰辛。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列强为了防止下一次世界大战的到来先后在1922年签订了华盛顿军缩条约与补充条约的伦敦海军条约。可惜的是军缩条约转移不了大正时期的旧日本帝国的内部矛盾。值此背景之下,日本为了进一步加速对外扩张脚步并为了预期中的日美决战开始了新一轮的军备扩张。但是此时日本的国际信用尚未完全破产,也不敢公然与欧美国家撕破脸皮,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日本海军的八八舰队及其隐秘的扩张计划。在二次补充计划中剑崎级作为航母预备舰提上日程并于昭和十年(1935年)六月二十日动工。
1935年6月20日,高崎号在横须贺海军造船厂正式动工了。在经过一年的建造后,高崎号作为给油舰在1936年6月19日下水,并继续完成后续建设工作。(PS:下水不代表舰艇完全完工,还有舾装等工作需要继续完成。
在后续工作进行了半年左右时,华盛顿海军条约到期,日本海军内部开始出现争议:剑崎型是否继续作为给油舰完工还是改装为航母?。
在横须贺工厂外进行舾装的剑崎号,照片拍摄于1937年10月20日,因为日本海军内部方针与工期原因,同级舰祥凤号在下水两年后才开始以潜水母舰身份开始舾装。
次年1937年七月七日,七七事变爆发,旧帝国海军为了支援淞沪会战等一系列中国战场的军事行为开始征用民间高速油船来进行给油作业。剑崎型最初的需求已经被这些改装高速油船所弥补,但是为了不刺激美国人开始进一步的舰队扩张计划决定剑崎号以潜水母舰完工。剑崎号完工之后本应该是高崎号进行改装成为潜水母舰。但是由于1939年美军开始了一系列海军扩张计划,为了之后的太平洋战争旧帝国海军决定高崎号直接以航空母舰的身份完工。
设计方面,瑞凤的设计标准排水量为11200吨,舰体全长205.5米,水线处全宽18米,飞行甲板全长180米,全宽23米,舰员编制785人。在舰体设计上,舰政本部采用了平甲板设计,没采用岛型舰桥和封闭式舰艏,干舷较低,飞行甲板前部和后部用支柱支撑起来,舰体前部和后部都分别安装了一台舰载机升降机。
为了规避伦敦裁军条约中对于舰队辅助舰船航速不能高于20节的要求,瑞凤的前身剑崎级采用了四座舰本式11号X型柴油机,但是此外另留有四个装备柴油机的底座与空间,在第一状态:给油舰情况下作为补给用重油舱使用。在第二形态改装为空母后增加四座舰本式11号II型柴油机。采用双轴推进,设计输出功率52000马力,设计最大航速28.7节。在18节航速下,瑞凤的续航距离达到了7800海里。
舰载防空武器方面,瑞凤搭载了4座127毫米高炮和4门25毫米双联装高射机炮(莱特湾海战时期则是增加了6座25毫米双联装机炮和6座防空火箭发射器)
舰载机方面,瑞凤一共可搭载30架飞机,其中战斗机18架,攻击机9架,3架为备用机。
1940年12月27日,高崎完成了航母改装作业,以瑞凤号航空母舰的身份入籍佐世保镇守府。
至此,瑞凤便正式加入日本海军开始了属于自己的征程。
1941年4月10日,瑞凤被编入了第一舰队的第三航空战队,承担舰载机飞行员的训练任务。由于载机量小、航程有限,瑞凤没能跟随南云机动部队参加偷袭珍珠港的作战,而是在本土留守,进行反潜哨戒巡逻。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瑞凤被派往菲律宾方面,执行飞机的运输任务。在随后爆发的中途岛海战中,瑞凤也承担了辅助支援的任务,但没有得到和美军交手的机会。
随着日本海军在中途岛海战中一下损失了4艘主力航母,原本只是二线舰艇的瑞凤在海军中的地位突然跃升,成为了宝贵的一线主力舰艇,与“翔鹤”、“瑞鹤”两艘正规航母一同被编入了第一航空战队,并开始了在前线作战的历程。
1942年10月26日,美日双方爆发了南太平洋海战(美方称圣克鲁斯海战),瑞凤跟随翔鹤瑞鹤两艘航母,一同参加了战斗。在当天的7时40分,2架美军SBD无畏式侦察机在云层中发现了日军机动部队的身影,在向后方美军舰队汇报了日军位置后,便以云层为掩护,朝着瑞凤进行了俯冲轰炸。不幸的瑞凤当即甲板中弹,无法起降飞机,只得回港泡澡,早早地退出了战斗。
完成修理的瑞凤,又返回南洋前线,参与了包括瓜达尔卡纳尔岛撤退作战等一系列战场辅助支援任务,一直在后方打酱油,直到1944年10月莱特湾海战的爆发。
为了消灭在菲律宾登陆的美军运输船团,日本海军最终孤注一掷地发动了捷一号作战。日本海军仅存的几艘尚有作战能力的航母:瑞鹤、瑞凤、千岁、千代田在此战中作为第三航空战队被一同编入小泽机动部队,承担吸引美军航母特混部队的任务,掩护栗田舰队突入莱特湾内的美军登陆场。
1944年10月25日上午8时30分起,小泽舰队开始遭受美军航空兵150架飞机的空袭,2枚炸弹命中了她的舰体,造成操舵装置损毁,机库燃起大火。上午10点过后,美军的第二轮空袭到来,瑞凤再次中弹,并开始倾斜。下午13时,瑞凤在美军的第三波空袭中被一枚鱼雷命中,倾斜进一步加剧。至14时17分,瑞凤因轮机舱进水熄火,导致航行速度减缓从而进一步被复数鱼雷命中,并最终瘫在了水面上。瑞凤号的舰长杉浦矩郎眼看大势已去,命令舰员降下舰旗,抱着天皇写真撤离了,大淀号轻巡洋舰与桑号驱逐舰一共救起了瑞凤的847名舰员。
15时26分,瑞凤号沉没在恩加诺角的海底,就此了结了一生。
三年零十个月的寿命在帝国海军中虽然不算长寿,但是其从珍珠港事件开始几乎打满了每一场对于帝国海军来说意义重大的海战。从圣克鲁斯群岛战役到俾斯麦海海战,马里亚纳猎火鸡再到莱特湾海战中的诱敌舰队中的一员,去为了参谋本部那狂热的大东亚共荣圈计划而献出自己的生命。虽然其短短的生命中绝大时候都是无功而返(中途岛登陆作战)以及给各个岛屿运送飞机的任务。
瑞风与那些充满荣耀的战列舰或者航母们不同,她的一生几乎了无功绩,诞生之路也是曲折万分,从一艘补给船到战斗船只,它没有沾染过太多的鲜血,便长眠于海底。
评论区
共 58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