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接上回之前,还是得先说两句,垫一个场。之前已经多次重复了,本系列文章,在涉及到正剧内容之前,所有四篇前期铺垫。其主要的目的在于科普一些背景设定,以编年史的形式,把正剧中的很多人物、事件以及组织势力的背景先有一个大概的介绍,方便在进入正剧剧情的时候大家可以更加专注于当下的情节。
但是,也正如之前所说,由于霹雳布袋戏多年来的长线运营,以及其特殊的创作形式,使得这个系列的背景设定,天然的带有了不确定、不准确甚至自相矛盾的缺陷在其中。所以本系列的文章,为了提高阅读体验,划定出了一个范围。在那之后的新剧情、新设定将不会被纳入本系列文章的介绍之中。假设对于新设定和剧情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入坑之后继续看下去,并且也当以新剧情设定为准——毕竟人家是官方的。本系列中介绍的内容不具有正确性,这点必须多次强调。
除了划定范围,以此来尝试容纳矛盾设定之外,另一点是,前期的几篇文章里,讲述的内容风格将会和正剧内容有点差别——因为根据霹雳世界观设定来说,涉及时间越古早的设定、人物关系越难说清楚,如果强行去整理很可能会破坏之后正剧内容的表述。故而,本系列中,涉及时间越古早的内容,表述的将会越模糊,并且事件的发生并没有太过明确的先后顺序:可能仅有几个大事件作为锚定点。
因为越古早的设定,往往都是越新的剧情内容补充的,然后加上编剧的轮换,常常使得新剧的设定和老剧冲突,甚至可能同一件事情存在多个版本。所以这里的模糊化处理,指在尽可能多的包容下这些冲突和矛盾。虽然爱好者论坛上,这些矛盾冲突往往也会引发戏迷们的论战。但是这里笔者个人以为,不妨就将其当作一个事情的多个叙述版本,也许还能多一份乐趣,也多一份选择——大可以选一个自己喜欢的版本,无视其他版本也没问题,只要别去踩就好了。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进入“洪荒纪”的剧情内容了。之所以叫做“洪荒”,是因为在这一篇中所发生的历史事件,依然距离正剧时间线非常遥远,很多事件的发生,人物的诞生几乎都距离正剧时间有上万到未知年代的时间跨度。这里笔者有一个小小的建议:由于霹雳世界观设定里有融入了大量“佛、道”的内容,所以有很多看似涉及时间的概念,其实跨度是非常大的——比如:道教中动辄与天同寿、五千年一春、五千年一秋;又或是佛教中的转世轮回、动辄百千万亿那由他……(毕竟佛教源于印度,而印度那里的数学概念……)没有必要非得已线性的时间概念来套,这样可以省去很多逻辑上的盘根错节——很多形容时间的词,可以一律理解为:“很久之前”。
最后,在正式开始之前,笔者稍微再说一点个人的感想:带有说书性质的修辞,往往会比较夸大,有时候甚至多少有点超出了剧情本身的表现。因为这种旁白或者台词的描述,都是带了点虚化的。其目的在于传达感受和气氛。这些段落的字斟句酌目的在于冲击读者、听者的观感和情绪,而并不服务于理性,所以事后这些描绘性的词语可能会禁不起推敲——当然,有些时候过度的夸张也会引起反面效果,一个比较经典的例子是《刃牙道》:每天锻炼30个小时……剑岂是如此不便之物……
其实在霹雳的剧情里,有些口白内容也确实有类似的情况。这些细微之处无伤大雅,即使无视掉也并不会影响各位对于其本身的兴趣。但是另一方面,霹雳的魅力、特点都是由极细微的这些小细节一点一点构筑出来的,当能品味到这个中滋味的时候,那一刻便能感受到这其中的“至福”。(接一个猥琐至极的表情)
书接上回……自寰宇创世之初,天地历经千载。天道赌约虽保下凡间,然圣魔之争自此不息。彼时三教遍传四境,见龙在田天下闻名。然道者虽同归,行道者却殊途。同者合和,异者相持,于是宗派林立。
彼时,天道之约虽阻魔神真身不得下界,然弃天帝已创异度魔界。魔者执着也,自诞生之初,谨遵弃天之命。立志进军四境,异度称雄为王。弃天帝喜纯粹之心,魔者之心虽是妄执,却也纯粹,不似凡尘俗世,人者均有二心。若他日异度称雄,纯粹之魔遍布天下,不失为一番美景。故弃天魔尊愿守天道赌约,不干涉下界争斗。
异度魔界共分魔、鬼、邪三族。魔族为战斗之先锋,领导异度魔界第一殿。为攻占四境运筹帷幄,身先士卒。久远时前,便派遣大批人马,潜伏苦境。暗中拉拢魔化各方势力,为他日进军奠基。第一殿魔君阎魔旱魃个性骁勇骠悍,武功霸道高绝。擅强将攻心、单挑破局之战术。下辖六大先知鬼座献策辅佐,有先锋三绝魔道守路者等强悍魔将兵马。
邪族专司后勤,领军异度魔界第二殿。擅统战防守,经营调度之策略。第二殿魔君,邪族女王九祸,外表冷艳高贵,内心冷酷残忍。极善心机调度,作风十拿九稳。运筹异度魔界一切兵马之补给。
鬼族骁勇善战,为异度魔界领军之势力,位于魔界最深处第三殿。昔日魔神诞下圣魔元胎,由鬼族继承。元胎二代传承,银鍠朱武乃鬼族王者,异度传说中之战神,英武骁勇。下辖军师伏婴师、兵将统领之四天王,血狼族长老补剑缺及异度前两殿军力。
银鍠朱武:异度战神、鬼族之主、英武霸气、雄才武略、骁勇善战。甘为魔界奉献,为鬼族争荣。异度魔界与四境连年征战,朱武久战而疲,自思己欲所求。邪族女王、鬼族战神共结连理,朱武欲离魔界,带九祸浪迹天涯。然九祸心系魔界大计,隔阂愈演愈烈。诞下子嗣后,朱武更求小家。二人几番争执,朱武负气出走。此番变故,魔界军心不在。异度进军受阻,凡间暂保平安。
天神传三教,佛陀引渡之。三教遍传四境,开示众生无明。异度魔界虽觊觎四境,凡间却有三教抗衡之。正道乃三教之本,外拒异度魔族,内镇邪灵利欲。三教修行者,功成可得先天圣气。圣魔相克,古已有之。为除魔卫道,三教圣贤双修文武两道:文可传道授业解惑,武可修身护生降魔。故而,正邪之争,乃乾坤间之神韵。
然众生皆有分别心,三教之别深入人心:儒者敬礼乐、道者尊自然、释者求开悟。后天所修亦不及先天所得,久而久之则退而求其次。众生虽求正道,却误入歧途:求开悟得知见障,尊自然而占凡尘,敬礼乐却追名利。然者,三教固然有别,同门亦貌合神离。久而久之,同道渐行渐远,众修同宗同源,纷纷开枝散叶。有派门立于山头上,有散修游荡河川间。
夫修行者,用功方有所得。功体为载,功力为容。“体”、“力”相辅相成。然道唯一,法万千。修行者用功相同,功体功力千变万化,或有相辅或不相容。三教修行者,各有千秋,儒门聚合功体、释门正宗禅功、道门清修玄妙。三教之外亦有十万八千法门。然凡间修行,终有大限。先天功体已至顶峰,欲羽化登仙,确如百尺竿头难进一步。多少修行者,此一步之遥终成遗恨。虽为先天大能,亦不及天命之数,终于再入轮回,如此往而复始。
四境三教鼎盛,盛极而分化:道境以道为首,道之玄妙,玄之又玄。故有圣门玄宗:门徒千百,香火鼎盛,执道境之首而。玄宗广布道法,道有体用,体者本也,用者术也。故玄宗门徒,即修道法悟玄妙,又习刀、剑、掌、术、乐五技。玄宗门徒之众,首推十道子;分“六弦”、“四奇”,六弦者,以“苍”为首,其下:翠山行、赤云染、白雪飘、黄商子、九方墀,六人皆擅乐理、随身弦器为名;四奇以“金鎏影”为首,其下:赭杉军、紫荆衣、墨尘音,四人皆通玄门化外之术。
苦境三教共存,三教以释最广,宗门林立,教徒之众:有佛门天之九界,九界至高“菩提界”;藏建浴佛池内,门人皆以修心、修禅、修化为功,不与外界接触。“菩提界”尊者玉佛圣,下辖“五莲法座”掌戒律,又下辖三院三堂。玉佛圣者:得道西方去,莲花朵朵开,花开无数亿,朵朵见如来。
苦境佛门亦有光尊·唯识“玉菩提”汇聚众生修佛意念,创虚幻与真实并存之地——“天佛原乡”。其景貌虽修佛意念更迭,见证佛法传世之变迁,经年累月。
苦境内,有一山岩宝地。佛门各宗派皆汇集于此,探讨佛理教义。久而久之,此地包容万象、兼容并蓄各派佛教精义。大日殿、执戒殿、戒律院、迦叶殿、悔悟道、离垢明洞、罪佛净地、究源心洞、七重台、如来之巅、菩提天池……正见识汇集,宝地庄严清圣,成为苦境佛教至高圣地——名曰“万圣岩”。
众生修佛虽广,然自古佛魔既相克,亦为一体。修行者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何故名魔?断慧命,复次常行放逸有害自身,故名魔。除诸法实相,余残一切法,尽名为魔法。何以名魔?夺慧命,坏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为魔。
佛经有载:秦言能夺命。死魔实能夺命,余者能作夺命因缘,亦能夺智慧命,是故名杀者。又翻为障,能为修道作障碍故。或言恶者,多爱欲故。能杀害出世善根。第六天上,别有魔罗所居天,他化天摄,魔名波旬。欲界诸神力,天魔波旬为第一。因佛法根绝爱欲,引众生出离魔境欲界,令波旬忧愁烦恼。
欲念三相:恶相、力相、智相。故波旬化三体而出,有恶体阎达、女体女琊、智体迷达。恶体为权,修为最深。本性杀戮破坏,凭恃不灭金身,遇神杀神、遇佛杀佛。智体狡黠,擅精细微操,洞察时局,为三体之首,执掌欲界之门户。女体为力,性情刚烈冲动、力大无穷。三体各具意识,共修灵佛之心,身心魂不死不灭。若波旬三体合一,则威能毁天灭地。外显三面六臂,金刚怒目。
波旬欲灭佛法,或毁之谤之,或威逼利诱之。常如影随形跟从佛法,欲取而代之。其以铲除天下佛门正法为宗旨,自号“魔佛波旬”。
久远时前,魔佛初降世。天摇而地动,鬼哭而神嚎。欲界第六天血洗中原,屠杀天下四百八十六门派,以为欲界信仰之拓展,无辜丧命者不计其数。为独尊天下,欲界擒捉五千童男,命其弑亲逆伦,将之培养为欲界杀手。彼时,欲界倒行逆施,天下生灵涂炭。正道各路高手,纷纷正面迎击。然魔佛威势难当,群侠难撄其锋。
眼看天下危在旦夕,佛门众圣,联手出击。主持玉佛圣率菩提界,力阻欲界称雄之步伐。圣者挺身战魔佛,莲花妙法挡魔威,佛光圣耀救苍生。然波旬刚体难破,玉佛圣力战不敌。为破金刚不坏,天佛原乡之光尊“玉菩提”,以宏大佛力,造如来圣器“菩提弓”。有诗云:弓定如磐石,箭走流星行,穿空星云开,境破轰天坪。
为救苍生之苦,菩提界定诛魔大计。玉佛圣亲率须弥山五莲法座,舍身困战魔佛。五莲法座,手持如来圣器——“青莲”大悲忏慧手持“青玉剑”、“黄莲”大慈化裟手持“白玉刀”、“赤莲”大忍戒怒手持“赤龙杵”。又有“金莲”大智照宇、“黑莲”大定藏海以掌功相助。
波旬三面六臂,刚体不破,掌功无敌。五莲合力围攻之,连番恶战只打得天摇地动。五圣合力虽能困其身形,然魔佛不死不灭。五莲纵有浩瀚佛力,久战亦危矣。彼时,诛魔圣器“菩提弓”送至菩提界。菩提界尊者还月祖师以弓射为尊,自创佛理融入箭道之禅,故唯其能拉动圣弓。
恶战不息,眼见魔佛将要脱困,还月祖师张弓搭箭,菩提弓激射而出。神箭一击破苍穹,魔佛受五莲之力所阻,分心不防。箭破金刚体,射出灵佛心。灵心一出,三体难合。魔佛金身破,终不敌众圣,登时身陨。
波旬之祸已过,欲界溃散败逃。战后满目疮痍,苦境百废待兴。菩提界此战大伤元气,从此隐世不出。佛光圣岩浴佛池遁隐,留二十四字真言:身无常则,若危若安,心止难期,若往若还,还吾无相,穿越尘寰。从此,唯有缘者,可入菩提界。
苦境佛宗经此一劫,由盛而衰。有道是此消彼长,正道经此劫而衰,魔道借机崛起。苦境之下,冥界暗起。彼时冥界已分化为三,邪、魔、妖三者,自号“小三界”。
“小三界”内,以魔界最广。魔族一脉,争强好战。虽出同源,却分化各派:天魔录、四魔皇、血肉长城、雷錾墀、落舆坊奇木殿。魔界各派互不相让,欲执魔界之牛耳。众派之中,首推天魔录一脉。天魔录之魁首:天魔,乃魔界之主,创魔之先。建魔界玄都,诞下金魔,每甲子轮替,代其掌管魔界。天魔一心兴旺魔界,然世道难料,族内暗流涌动。
邪族善法术,自创“邪能”一派,名号邪能境。邪族内,由族群元老传授法术武功,学成后比武较技,胜者便是邪能境之主。如此代代相传,邪能境亦图谋冥界全境之掌控,与魔界并立。
妖族,亦唤“犴妖族”。妖气凝聚,诞生冥主:犴妖神。与邪·魔两族相同,欲求冥界统一。犴妖神见识过人,知争斗之法,终遗祸端。故对外欲以和平之法,合纵连横一统冥界。对内苦心经营,一心壮大妖族。
三族连年争斗,欲夺冥界之主。为防战乱,三族立下“术法、武学、智慧”三战制约。三战全胜者,得冥界之主尊位。为求公平,三族请出冥界天岳为仲裁。自冥界诞生之初,便由“天岳”协调小三界之纷争。至此,冥界天岳与三族立约,天岳主城日扬台神隐,须以妖、魔、邪三界宝玉方能唤出。
然三族却不知“天岳”野心,冥界天岳自居冥界正统,欲求铲除有人性之冥界种族。故多年来,天岳坐视三族之争,只为肃清冥界卑劣之种。如今,冥界天岳觊觎苦境中原,谋求冥界一统,征战苦境。故暗中操弄三族,欲得三族之力壮大自身,对内拨乱反正,对外征战攻杀,一举两得。
昔年魔界派系纷争,引发魔族动乱。为整合魔族,天魔设下天魔录封印,隐退大批魔族高手,更自封入天魔录,只求谋定而后动。然族内强者,亦有不服之心:昔年魔界战神魔魁,魔皇诛天,剑者风之痕等魔族高人皆不入天魔录封印内,各自谋出路。
苦境劫后重生,正道三教重兴。有三教圣贤:圣夫子、道尊、老佛,各创三教新宗:儒门圣夫子创“世外书香”;其门派位于北海之上,天晴之时,可见毛笔般山峰,名曰“天笔锋”。天笔峰上有道一字宫墙,墙分内外,墙外为接待外宾之处,墙内即为世外书香之境。儒教尊崇孔孟之道、遍读四书五经,行事作风遗世独立,平和友善。道教道尊创“圣龙口”;圣龙口一脉,比之原本道门所循:道法自然,却更激进。门派积极干涉武林,力求除魔卫道。佛门老佛在九天墀弘扬佛法,然欲界之乱结束不久,佛教受创甚深。欲再起复兴,需等圣尊降世。
除三圣贤之新宗外,三教亦有别派兴盛。儒门首推学海无涯,其立派治学,广收门徒。旨在复兴礼乐,中兴圣教。学海无涯之主“太学主”,学识渊博武功盖世,一手造就儒门一干英才。有叹于当世“礼崩乐坏”,民间疾苦,欲求天下大同。学海无涯虽如众多儒教门派一般,轻易不干涉武林之事,却也往往暗中祛邪扶正。
苦境道门,有“三清道界”崛起。三清者:太清、玉清、上清三大派系。太清界亦唤“正一天道”,创派祖师郭天师,以河洛之术为依据,分斩妖除魔之正统“天外天云中海”、及以丹药符籙济世之分支“登道岸”;玉清界由三壶所执掌,分海蟾尊所掌之“方丈雨卷楼”、悬壶子所掌之“瀛洲风藏府”及玄武真道之“蜃海蓬莱云笈观”;上清界则有“无乘载道”,由神母瑶姬、炼霄元君所掌。
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正道中兴,魔道亦然。正如阴极而生阳,阳极而生阴。域外奇境“天外南海”,山川地理与苦境大同小异,可分:五域、四族、二城。四族之一为人族,占西域,中域两地。西域为贫民,中域双城为贵族,世代精研铸刀与刀法。
昔年有邪帝降世。其乃至邪至暗之化身,智慧绝伦武功盖世,有创生之能。独创邪帝绝式,造翼、兽、虫三族。三族各占天外南海五域之三:东域“兽族”,攻击强悍、作风野蛮;南域“虫族”,狡诈奸猾,擅于使毒;北域“翼族”,擅于飞翔,行事谨慎。邪帝更于异幻之境“叶口之间”,造异人之族“叶口月人”。叶口月人以兵马立国,万众一心追随邪帝争霸。彼时,邪帝下辖眷属三族,叶口大军,欲称霸天下,一统天地人三界。天外南海发兵四境,欲占苦境之地。
而苦境武林英雄辈出。归心渊有一绝世高手,因醉武成痴,故名唤武痴。身背无玹剑,一生行侠仗义。彼时武林乱世,贼寇横行,妖魔乱世。武痴以武行侠,除魔卫道。其神功盖世,自创五大绝式:天、地、虚、玄、人。武痴知天命,不可长生久视。故积极奔走四方,为武承一脉,而万武归宗。四境内外,遍留传人,保武林未来福祉。结交正一天道高人天奇道者,传武痴玄字诀。天邈峰战异度魔界战神银鍠朱武,双雄一战天邈峰崩塌。
恰逢天外南海压境,邪帝欲占苦境,再次掀起武林血雨。邪帝绝式,毁天灭地,邪暗之力势不可挡。下辖四族亦有精锐,彼时一番征战,武林各路高手尽折邪帝之手。正当危时,武痴挺身战邪帝。浩然正气力阻邪暗之力。邪帝力破千钧,招招天崩地裂。武痴剑武合一,变化武学万象。双方大战数日,终是武痴技高一筹,邪帝败退。然邪帝不甘战败,越战武痴,两方三战天外南海、苦境两地。最终邪帝败亡,武痴亦受重伤,留下武道真谛,一代高人就此“羽化登仙”。
正邪之争,门户之别,苦境亦然灭境亦然。灭境之地,有一修行者。集百家学派于一身,自诩得创世之道,为传道授业,遍行四方。其修道虽深,性亦刚烈。其诗号曰:世间至道,血腥创世;异端不存,盛世千岁。其传道之法,霸道异常。凡不从者,皆杀之。纵是其门徒,他日有异心者,亦杀之。因其行事极端,以传创世之道为己任。故而得名:创世狂人。
创世者自灭境出发,传道于世,入苦境大地。因其杀戮之行,招致种种非议。直至苦境九大奇人出世,将九粒圣珠灌入创世者脑中。圣珠入脑,尽褪戾气。创世者得此点化,回灭境重修佛门般若。直至反璞归真,重新修得佛门金身,因其过往种种,人称其为“邪心魔佛”。在灭境,其有两位同修,一为灭轮老先觉“众天”、一为三界者“辅天”。“邪心魔佛”得名号“梵天”。三圣并称“灭境三天”,合著旷古奇书:“明圣天书”。
灭轮地表圣气充盈,然阴阳相伴,其地底邪气滋生。地心深处邪源妖世浮屠,至邪之力凝化双体双修之邪灵——佛业双身。长此以往,邪气溢出地表。灭境邪灵滋生,地表邪灵之魁首,名曰:万魔天指。如此,灭境双分,圣邪之战由此而起,日后战祸更延及四境。
昔年欲界之乱,引末法降世。佛法式微,直至“三宝”降世。佛之三宝:佛宝 、法宝 、僧宝。早在佛陀飞升之际,三宝便随佛法留于世间。三宝常住不灭,惟依众生根行机缘及证道之层次,其感得三宝之不同化相。四境佛宗再兴,得“三圣”之功。三圣各修得佛宗三宝之一:
得佛宝者:天佛尊;其修达佛者超人,创神渊佛境。“尊”者,至上者也。佛尊乃四境佛界之主,可赦诸般罪孽。
得法宝者:帝如来;其为佛法之代表,法者“不独于人”。帝如来乃四境佛宗战斗之首,创云鼓雷锋,执四境佛宗之戒律。诗号:三身果报自凡根,六界因缘无了痕。善逝从来非本相,枯荣生灭尽空门。
得僧宝者:玉织翔;僧者依诸佛之教法,如实修行之沙门也。此僧者,眼观三世因果,耳闻众生悲嚎,身无所碍,遍行四境,神通直达天听。创鹿苑一乘,典籍有载其:“四境天险不能阻,万佛唯有一僧皇”。故其得名“九界佛皇”。诗号: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切摄。
此三圣降世,四境佛门重兴。众生再得无上正等正觉之教导,后世之佛门,无不渊源于此。故将此三圣,并称:“四境佛宗三大源流”。
苦境中原繁荣,南山北海广布异族。圣外峰叠峦之内,有古殷商族裔。崇祀上古女娲神与地狱阎君。族群纯血男女,个承其一脉。殷族纯血之女名唤“神之女”,继任女神一脉建仙林地界。族人戒守清规、遵循天命而为,以修习术法、封咒之术为主,秉性纯良、不喜斗争,遗世独立且源远流长。仙灵地界历届女神,其相貌和武功别无二致。神之力传承,每五百年一轮回,到期之后,如无外力介入则可证道归天。
殷族纯血之子名唤“灵之子”,其为地狱阎君之继承人。此一脉前往中原外海,建阿鼻地狱岛。地狱岛共设四岛主,大岛主便为殷族历代“灵之子”担任。若无灵子诞生,则由担任执判长之二岛主接任。四位岛主下辖有众拘刑长、拘役鬼差。地狱岛隐遁世间,每隔百年出世擒拿武林中大罪之人。而隐遁百年期间,其会派遣人员前往中原收集情报,将为恶者载入鬼簿,待百年一出之时,便依照地狱岛上众岛主之判,将为恶者通通擒回。但若抓拿时限已过,而仍未擒回之罪犯,便需等到百年之后,地狱岛重新开之时,才行擒拿。
地狱岛与仙灵地界相辅相成,两者皆以制裁恶人、维护良善为己任,阿鼻地狱岛负责擒拿武林中的野心家、阴谋者,并将其囚禁于地狱岛内,其中若有愿改过向善者,则送往仙灵地界施以仙界秘法,给予改过重生之机。
苦境海外之地,有一嗜血异族。其族形似凡人,却有尖嘴獠牙。平时相貌俊美,然皮囊下却显恶鬼之象。好食活人鲜血,却畏惧日光。因其邪魔之本,亦惧圣光正气。其族裔稀少却长生不老,可将吸食之人转化为同族。自上古至今,嗜血族于暗影内滋生。海外贫瘠,人口稀少。故嗜血族东渡中原,谋求拓展。然受中原文化之影响,嗜血族分化两大派系:一为阇皇一脉、一为血堡一脉。二者皆以血族正统自居,却于血族生存之道,背道而驰。阇皇一脉,血族至上,但求其族,终有一日可活于阳光之下,为此励精图治。多番尝试,却屡造恶业,更造异变邪族败血异邪。彼时,中原正道鼎盛,正气充盈。血族只得躲于暗影之下,以期未来。
东瀛海外,有神遗一族。上古之时,有天神下凡,于凡间留下子嗣。此神传“禁忌一族”本与世隔绝,孤高自诩。其族人天授神力,出生便得一颗救命金丹。然其血脉渐衰,彼时东瀛之地已有文明。东瀛初代天皇,献血脉于神遗一族,得此救命一续。族人立誓,为报延续血脉之恩,神遗一族历代效忠天皇。除非天皇反悔,不然必肝脑涂地效忠之。
求道一途,玄之又玄。众生求道,或散修,或同修。既是天道,则修者同道。故有道界论道,众修同论,求同存异,各取所需。论道盛会,横跨道门最盛之三境:道境、苦境、灭境。
道界三境联武论道,各路仙道者,共襄盛会。有玄宗十道子,苦境道门先天一众高人与会。其中道门三御:玄宗弦首·苍、剑子仙迹,云飘渺·蔺无双。三人修为最高最纯,可为众修之楷模。亦有道界一代女先天练峨眉,修为已臻登仙之境。三境同修,比武论道,亦结因缘。蔺无双因比试而与练峨眉渐渐深交,日后更生情愫。其与玄宗六弦之首·苍更是多年至交。
联武盛会,胜者可得四境旷世神兵:“对剑·白虹·明玥”。白虹剑乃一口修长的古圣之剑,剑锋银光洗练。明玥剑乃一柄青铜剑,剑身雕琢青花纹彩,映射圣洁之灵气。联武大会历经数日,各方高人,一展神通。最终,云飘渺·蔺无双以一式“云流萍踪”技惊四座,脱颖而出。其与玄宗六弦之首·苍并列鳌首,得绝世对剑之“明玥”,苍得绝世对剑之“白虹”。
三境联武盛会之后,苦境再举万道论坛。道门顶峰剑子仙迹,入会结交生死峰阳侧无上道传人笑封君,二者于论坛中并列第一,均获“万道莫及”之称。二人结交互帮互助,后笑封君为助剑子突破修行瓶颈,与生死峰阴侧魅族交易,获取穷冥之元。然此行,却使笑封君日后堕入魔道。剑子得穷冥之元后闭关修炼,出关正逢次届万道论坛再启。为报笑封君大恩,剑子有意延迟三日到场,为让好友得“万道莫及”美誉。莫知三天后到场,却见人间道场千里染血、尸横遍野。后知笑封君心性大变,虽技压群道,然所言所行皆是以魔入道之异端邪说,与会者拒他于门外,笑封君愤而戮尽与会者共一千余人。此番变故,令剑子大吃一惊。为救好友出魔道,剑子与笑封君于道心湖一战,然终是天命所致,笑封君为剑子失手斩杀之。
天地本混然一体,圣魔皆在一念之间。有修佛修道者堕入魔道,亦有魔者愿行心中之正义。魔流剑·风之痕,闯荡苦境魔界,败尽高手,灭尽仇寇。成就魔族“剑界神话”之名,后不屑名利之争,出走魔界。其虽为魔族,却是一代先天高人之气度,只教人折服。
如此这般业报轮回,因果无常,无不如是。然异度魔界终于再掀风潮,三殿三族大军,兵锋直逼四境。道境玄宗,联手苦境万圣岩及武林众侠士,共同抗击异度魔军。如此烽烟再起,四境众生之命运再陷风雨飘摇中……
预知众生之命运,请继续追看戏说霹雳布袋戏(第三章)——霹雳上古纪!
故事剧情先说到这里,我们还能来品味品味一些其他的东西。因为我们都知道,布袋戏要成戏,文本仅是其中之一。有很多文化元素的运用,艺术风格的特色,还得从造型、形象当中去看。所以霹雳布袋戏,往往是人物和文本相互成就——有时候造型师先做出了人物形象,再由编剧来给其进行剧情搭配,从而更进一步的塑造人物以及推进剧情。
比如,剧情中提到的“四境佛宗三大源流”。此三位人物的形象,来自于佛教中“三宝”的概念。我们说过一句话,出家人说:“皈依三宝。”此三宝是指佛宝、法宝、僧宝,是佛教的教法和证法的核心。佛宝,是指已经成就圆满佛道佛教三宝的一切诸佛。法宝,即诸佛的教法。僧宝,即依诸佛教法如实修行的出家沙门。如果粗浅一点理解:佛宝——导师、法宝——课本、僧宝——学生。
魔佛波旬的典故也相当经典,其名字和概念直接出自于佛教中。而且这个概念涉及多个层次,既有佛教神话的相关内容,也有关于佛法修行方面的抽象概念:
昔如来在菩提树下。恶魔波旬。将八十亿众。欲来坏佛。至如来所。而作是言。瞿昙汝独一身何能坐此。急可起去。若不去者。我捉汝脚。掷着海外。佛言。我观世间。无能掷我着海外者。汝于前身。但曾作一寺。受一日八戒。施辟支佛一钵之食。故生六天。为大魔王。
剧中魔佛波旬三体合一的概念,可能来自《杂阿含经》卷三十九中:“波旬的三个女儿爱欲、爱念和爱乐来到佛面前进行娆乱”的典故。
另一个经典例子,是反派角色“佛业双身”的设计。编剧一开始的构想是想要推出一个双魔王的组合,与波旬的分身合体不同,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以佛业双身为共同名号。此处取名“佛业双身”有多个方面的典故融合:
首先是“佛业”,佛教中有“业障”的概念,往往是修行者所要面对的巨大阻碍。而往往修佛和业障之间存在着依附的关系。这里有正好对应了灭境的背景设定——此境界既有众多佛门修行者,也有很多与佛门对立的恶魔存在。
其次是“双身”的概念。再佛教密宗当中,存在“双身佛”的概念,双身佛是无上瑜伽密教的修法,男身代表慈悲,称佛父;女身代表智慧,称佛母,慈悲和智慧是佛法的两条根本,因此这种双修造像也有人叫“父母佛”。民间还有一个俗称叫做:“欢喜佛”。但由于其造型特别,以及密宗当中“双修”概念常常引人误会。所以在这里正好可以作为一个“混淆概念”的性质给引用进来。
还有像是邪灵魁首“万魔天指”,其造型来源于日本佛教中的“即身佛”——日本真言宗高僧临死前绝食,留下木乃伊以作护法金身,现已立法禁止此宗教行为。中国大陆与中国台湾早年亦有此现象。
从上面这些例子里,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文化在霹雳布袋戏的形式中,如何被拆解然后重构成全新的表现形式。这种文化的演变过程是非常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这也是笔者会开启“霹雳布袋戏”这个系列的初衷之一。
那么,故事及其相关,就先到这里,尽请期待之后的精彩内容!
评论区
共 7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