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聊聊《流浪地球2》,仅代表个人观影体验,可能受观影时间、精神状态、观众素质等一众因素影响,不具备代表性。
封面选择前作,避免商业因素。电影相关图片均截图自官方预告片,拒绝摄屏,从我做起。
特效、构图、将硬科幻视觉化的想象力,《流浪地球2》交上了一份相当优秀的答卷。浅薄的我从影片视觉化的完成度也能看出国内电影工业的进步,这些大家都在夸,有人比我更会夸,不赘述。
关于《流浪地球2》的一些赞美,我相对不太认同的是“里程碑”一词。对比《流浪地球》前作,我个人总觉得续作缺少些什么。私以为,是叙事逻辑的缺失、精神内核的相对干瘪。
前者而言,一是相对松散的叙事。不同于三段论的电影(当然三段论未见得一定优秀),影片接近3小时的片长串联了相当多的大大小小的关联性相对不强的冲突,但对冲突爆发的原因挖掘并不清晰,其中的关联度也缺乏推敲。如若将宣传片中的数字孪生当做故事的暗线也未尝不可,但留白是留白,空白是空白,不应该混为一谈。电影中不乏优秀的点子,“人类股骨”、“数字孪生”这些我觉得有趣的概念频出,但优秀的概念也不代表优秀的叙事。《三体3》结尾处爆炸式集中式的点子挑出一个就能延伸出一部优秀的小说,可不多的篇幅再优秀也需要延伸才能完整。
其二,内核的缺失体现在对立面的苍白。数字孪生为何不能替代流浪地球方案?我一边在回忆去年观看国内元宇宙论坛的经历,戴锦华老师等相对持保留或反对意见的学者观点都有着通俗的表达,其中戴锦华老师选了《黑客帝国》来论证她的观点。说回电影,当我期待这部电影能有什么表达能让预告片中的“数字孪生”成为“流浪地球”的有力竞争者时,一部片长快3小时的电影却选择用一群宗教狂热般挥舞着武器燃烧瓶的极端分子对整个“数字孪生”团体进行了刻画,仅刘德华饰演的角色展现出人物的完整性,却也缺乏代表性。粗暴的描写方式也使得“暗线论”愈发难以立足脚跟。怀着对观点碰撞的期待零剧透看电影的我仿佛回到了看《悬崖之上》时的境遇,原本期待的内容成为了麦高芬,带有些遗憾。
如果说《流浪地球》是中国科幻电影中体现电影工业水平发展的里程碑,我觉得并不算夸张,但当人们疯狂呐喊对着续作也这样表达时,我有着一丝隐忧。
样板戏是指过去一段时期被树立为“革命样板戏”的以戏剧为主的二十几个舞台艺术作品的俗称。最初分别见于1965年3月16日上海《解放日报》刊登的署名“本报评论员”赞扬《(京剧)红灯记》的文章。
戴锦华在聊到样板戏的时候提出了一种相对十分激进的观点,即“卫兵式的审美”,这大致是一种对价值观等道德层面进行严格审查式的审美,她大致持反对意见。
戴锦华, 1982年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1987年参与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电影史论专业。 2001年任博士生导师。2008年担任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北大官网
我个人对工业化的作品也并不反对,人们谈及《流浪地球》,对其展现的电影工业水平基本都呈现高度赞誉,而《流浪地球2》同样是一部画面相当精美的电影,即使我抢票没有抢到IMAX,也能在38元票价中透过画面和声音设计的一些细节,看出创作者的巧思。
中国电影海外票房一直是一个很大争议的事情,在此不详谈。但当人们相互比较着中外电影的优劣时往往也会用中餐和外国菜这样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划分。用严苛的道德审查审视电影内容会让大量优秀的(此处仅我个人观点)电影成为遗珠,就像朴赞郁、金基德、伍迪艾伦他们饱受争议的个人表达一样。
前作的饱和式救援等中国式科幻元素在这一步中仍有着多出体现,而结尾处的牺牲对“个人英雄主义”的否定和对集体的赞扬不能说不妙。“大同”更多成为一种表达的目标,但表现欠缺。电影投入了大量镜头描述不同地区的人,却也蜻蜓点水。在描写不同国家的武器时强调了俄罗斯武器的设置的特殊性(没有保险)也难以称为对文化差异的描写。人们厌恶刻板印象,但再好的作品视觉化表达中也难逃这个问题。
立体地呈现整个世界就像建造巴别塔仅仅让不同国度的人说不同音调却内容相似的话,穿不同的衣服,坐在不同的房间里,再用快节奏的剪辑草草完成对群像的描写相对缺乏代入感,观众看后算是草草经历一遍视觉奇观。值得称赞的群像描写在我看来则是一位群演优秀地在想象中将自己和家庭带入到生死存亡时的流涕。那一刻这个世界显得格外真实。
“电影延长三倍人生。”如果给自己打上了思想钢印,那电影在造梦上的作用便消失殆尽。哈贝马斯提出过“文学公共领域”的概念,在这里粗暴地将影评也放入其中,倘若表达也在领域中自我阉割,那这样的公共领域或许也会萎缩。或许,信息的茧房从里面看变大了,从外面看却变小了,就像《神秘博士》的塔迪斯一样。
现在网上不乏“你不攻击我我就要攻击你”的督战队,但倘若影评这种曾经十分具有指导性意见(当然是学界人士,与我无关)也被督战队裹挟,那指导性便无从谈起。正如大刘所说的那样,生存最大的障碍不是弱小和无知,而是傲慢。
说句题外的,这次想到样板戏也是遇到了恰如长辈当年在村头巷尾观看那些电影作品的热闹场景一样的观影体验,嬉笑声、喧闹声、屏摄不绝,也算别有一番滋味。
说的有些超出电影本身的范畴了,但我还是认为《流浪地球2》绝非一部烂片,纵使在剪辑、叙事逻辑、精神内核上存在着瑕疵,也不意味着这就是一部烂片。
它有着适度的笑点,足够吸引眼球的视觉效果,演员们的精湛演技。它是一部不错的电影,但不是前作那样具有影史价值的电影。观看影评不只是期待着回响,也应是一种对作品内核以及价值的凝视。被意见裹挟的影评丧失了批评和指导的价值,也就没有必要写了。
就我个人而言,对电影打分的目的更多是让用户从更多人的观影体验出发,提出普适性的意见,在这里不赘述我的分数。李雪健老师的表演相当优秀,综述存在缺点,但仍然不失为一部春节期间不错的片子。它带给你的,至少没有“单身是狗”等价值观的强硬灌输。
李雪健老师的表演也无可挑剔,由于病痛导致的声音的缺陷,被AI修复补全成了其应有的样子。
评论区
共 93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