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简单的介绍了一下布袋戏这一艺术形式,以及《霹雳布袋戏》的发展之后,从本篇开始,将正式开始讲述《霹雳布袋戏》的剧情内容。
但是在此之前,有必要再进行一些“垫场”。其一是因为《霹雳布袋戏》作为一个运营了多年的“IP”,其故事剧情之庞杂,牵扯的人物和故事支线之多,想要将其完整的呈现出来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其二,《霹雳布袋戏》到目前为止还在继续推出新的剧情,所以有一个必然的问题就放在了面前“吃书”。必须提到的一点是,虽然布袋戏本身是一种艺术表演形式,但是任何艺术想要持续发展,商业的介入是必须的。商业的目标从来都是长期的,可持续运营的状态。故而为了保持这个状态,必然要付出一些代价。放到故事创作这方面来说:“设定重启/推翻”、“吃书”、“牺牲剧情逻辑”等等这些就是代价。
有介于此,想要获得一个完整的,无误的剧情体验,除了直接去看剧之外,基本上没有别的手段。而像本系列这种性质的“故事概述”,也就只能做到两个“不”——不正确、不完整。另外上面有提到,《霹雳布袋戏》还在持续的更新,新剧情对老剧情的覆盖作用还在持续。所以本系列想要成文,首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划定出一个范围来,在一个限定的范围内舍弃一些东西,才有可能使文章成形。(不然的话,新剧情不断地推出,推翻老剧情的设定,这样进行设定统合的时候就不得不反复修改,拿到最后连文章都写不出来了——陷入了无限设定考据的深渊里。)
本系列划定的范围,是从《霹雳金光》开始,直至《霹雳经武纪之枭皇论战》总计49部剧的主线剧情,其中可能会省略掉一些分支剧情,用于确保故事概述的完整度。这里仍然要强调一下本系列文章的定位——本质上来说,这个系列的文章依然是安利性质的。为了推广《霹雳布袋戏》,让更多的人能接触到这一历史悠久,又在现代重获新生的艺术形式。当然这其中涉及到的很多历史演变还有商业化,传统艺术的当代生存等等背后的论题就省略不提了——让真正的戏迷、道友们来讲。
笔者在这里给自己的定位是一个“说书人”,将众多资料杂糅,并且混合了个人理解进行二次传播。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本系列虽然挂名“霹雳布袋戏”,但也可以看成是某种性质的二创。其中如果多与原剧的人物有OOC之处,或者对于剧情有错误的理解,还得拜托各位道友届时在评论区指正出来,以正视听。
话说无极之初,是为太易。太易者,寂兮寥兮,神之始而未见气也。彼时阴阳未变,恢漠太虚,无光无象,无形无名。然后元气始萌,创世之源浮于虚空之中,其气之广大,能为万物之始本,故名太初。始起先有太初,后有太始。太始者,有形无质,非感官可见,此乃开天辟地之前原始之宇宙。而后形兆既成,名曰太素,此乃原始物质宇宙之状态。彼时,创始元灵变而成形,形而有质,而为成体。质之始而未成体者,是为太素。元气混而为一,存阴阳而不分,起大道而浑然、孕万物而不生,是为太极。
太极为一,一为无。有一生二,二为阴阳两分而合和。有二生三,三为生生之源,故生万物。太极有道,道者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太极而生阴阳,阴阳,气之大者也。动极而静,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阴阳有老少,遂分四象。老者极动极静之时,是为太阳太阴;少者初动初静之际,是为少阴少阳。少阳者;阴消阳长,万物始作,阴中之阳也。太阳者;阳之极也,万物之壮,阳中之阳也。少阴者;阴长阳消,阳极返阴,阳中之阴也,太阴者;阴之极也,万物休矣,阴中之阴也。
阴阳双分,开天辟地。天为乾,地为坤。天在上,地在下。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故有名六天之界,天道之所在也。天道化象,是为神。天行健,万物生生。阳极则生气不息,故神居太阳,凌驾六天之界。
天地间阳变阴合,而生五行。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五行化气,万物流转。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召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混沌初开,乾坤始奠。阴阳两分,四象已成。天立甲子,地化五行。四境同生,十界共存。四境者:苦、集、灭、道也。苦境广阔乃四境之基,苦者,诸行无常也。筑六道轮回,传业报劫渡。有万物生灵。众生有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
苦境之地,神州为基,划五方,东南西北中。中者中原也,四方神柱,共撑天宇。东方极封灵地,南方藏青云地,西方万里狂沙,北方北越天海。神州大地四方之水环伺,复有外岛东瀛之地。
苦境之上为集境,集者集起之义也。集境之地,外域异途。地广而物稀,众生者无明。故集境众生,持五恶见: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见。执于我身,固于我见,不信因果,妄持漏法,苦修外道。
苦境之下为灭境,灭者涅槃也,世间十二缘起支,无余永断,弃舍变吐,尽离染灭,寂静隐没。是故,此境界,圣邪并立。众生具足“戒、定、慧”,圣邪皆有大神通。地上众圣持修八正道者: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圣驱邪,地厚德,故地载邪源,诞妖世浮屠。
三重境界之上,为道境。道者先天也,自然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故道境众生,顺应天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达自然之性,畅万物之情,循道常,而无为无不为。长生则久视,纯精则至和,后归根而复命,终可飞升六天,与天道合和。
四境之外,尚有众界。纯阴凝聚化冥界、天外有天,四象另行,合化天外四魌界。四境有空隙,天外有南海,异界时空,共生并行。如此寰宇安定,天道运行,众灵和谐,万物滋长,生机勃勃。
初时,世间清圣,顺兴天道。然阴阳即分,善恶便成。众生入轮回,积业报,困生死。有情众生便生苦楚,起分别心。相由心生,善恶两分。因果环环,祸福相依。此消而彼长,是非纷纷。
天地初合,佛陀乘真如之道而成无上正觉。佛乃觉者,既能自觉,复能觉他,觉行圆满,故名为佛。道言自觉,简异凡夫,云言觉他。明异二乘,觉行究满。佛者,自性所生般若光,能除一切贪欲垢,自证圆满法性,智慧威德无穷。然佛法无边,法身无相,不为众生所见。
为化益众生,佛化三身于众生前。三身者:法身、报身、应身。法身无漏无为、无生无灭,乃本来究竟,谓之如来。以法身为因,潜修而得佛果之身,谓之报身。为普渡世间,弘法传道,化丈六金身,具神通变现自在,此为应身。
佛报应身,示现八相成道,皆因世间众生,刚强难化,无知果报,堕于恶道。佛陀慈悲,宣说圣谛妙法,平等教化。佛陀揭示,世间众生无不具如来智慧。弘法于世间,种善缘于未来,而后涅槃飞升,登顶六天之界。传世偈语:“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天上天下,唯吾独尊。”
尘世间,二见不住,妄执追寻。是是非非,纷然失心。创世圣气着相,化身金龙飞天。五浊恶气入世,邪魔纷纷乱世。
六天之界,有一毁灭再生之神。与太阳并立,守天道之理。身具无上神威,尽褪世间诸邪。
然天道流转,魔障自生。寰宇之内,业障丛生。四境内,众生之欲,引魔佛波旬降世。四境缝隙,有死国之神孕育。众生有情,开辟识界。识界内,诞阴历五神之主。
六天之界,亦起分别之心。天族有天地者,天地者神使也,高洁自负,不循天道。屡犯天条终遭天谴:夺目色灭,罪印加身。天者挟怨叛天,携同族地者共堕之。天地者入四境间隙,探黑白无色界,创死国之境。
夫有情众生,皆有善缘慧根,虽处五浊恶世,尚余圣贤三途。三途者三教也,儒者循天地,道者法自然,释者入佛门。
儒者礼教也,行道济时。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遵三纲:明德、亲民、至善。循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达三德:智、仁、勇。修儒教者,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道者自然也,修道而利身,藏道而度人。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二者阴阳,三者天、地、人三才。修道者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达天人相应,合而为一。
释者循佛法,悟道觉世。论戒、定、慧三学、修持八圣道和三十七道品。发四大宏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三教兴起,遍传四境。道境天资卓越,清圣之气充裕,乃修道者清修之圣地。灭境神秘莫测,释门兴盛,境界内诸般无常,圣邪并立。苦境地广物博,故可三教鼎立。然凡间修行,终不免五浊之气,败坏道行难至圆满。修行者终究只得先天,一步之差登仙途,需历百千万亿劫。
苦境内藏异域,因非人间之地,故唤“冥界”。冥者幽冥也,非人也。冥界亦有有情众生,天性随心所欲,各族攻杀征战。唯有冥界天岳超然,仲裁各族纠纷。各族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久而久之,划分魔、妖、邪三族鼎立。三族往来人间,受熏人之常情。然人情不外乎天理,却有违邪魔之欲。天岳圣主,恶灵之本,寄体而生,人性难容。欲除受熏之冥族,回归原始之冥途。便闭关隐世,坐视三族纷争。
创世至今,已过万千载,众神隐没,返六天之界,不涉凡尘俗世。世间众生虽有慧根,亦有业障。如今凡尘腐败恶堕,神州天道沉葬。三教分崩离析,世间末法降临。天界毁灭再生之神,亦为天宫第一武神。清圣不容罪恶,欲降天罪神罚,灭世再造新生。然而苍天有眼,不忍生灵涂炭。天道宽容博爱,欲赦众生罪孽。
武神执念已深,昔日清圣不在,圣体滋生魔气,愤然背离天道,自号弃天之帝。六天之界圣魔战,众神力阻弃天帝。圣魔同天威难当,天道赌约止战殇。弃天帝凝道境阴暗之气,创生异度魔龙。魔龙庞大无边,滋生异界众魔。弃天欲降凡尘,创造圣魔元胎。异度魔界入道境,魔神灵识降元胎。
极天之力入道境,天崩地裂山河殇。道境不留方寸地,天神慈悲心不忍,再造重塑新天地。异度魔界侵四境,四方神柱阻弃天。魔神真身不入世,神识深藏天魔像。天神传教天极光,佛陀降下龙神火。
从此道魔相争,正邪两立。众生不自在,万物不逍遥。只因天也、命也、时也、运也。
预知众生之命运,请继续追看戏说霹雳布袋戏(第二章)——霹雳洪荒纪!
《霹雳》的故事到这里,算是正式开幕了,之后会根据这个规划继续下去,直到完成计划范围内的所有剧情讲述。然后在每一篇的剧情正文内容后面,加一段类似杂谈性质的内容,主要是讲一些笔者个人的理解,以及分享一下在剧情总结和资料查找过程中考据到的内容。(结构类似于佐版《沙丘》那样)
这个行文风格算是一次尝试,笔者之前没有写过这样的古文说书风格的内容,初次尝试可能还很拙劣,之后会慢慢进步。
在《霹雳布袋戏》的剧中,因为在台本和诗号等方面遵循传统,同时在剧情和角色设定中也大量引用传统文化经典——包括古诗词、佛经道藏等等,所以可以说它形成了一种非常独特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有时候一个角色的设定,可能就来自于这些传统典籍中的某一句,或者某个词(包括名字)。同时在后面的剧情演绎中,编剧也会加入各方面的典故来塑造人物形象。
比如《霹雳布袋戏》的著名“台柱”角色“百世经纶·一页书”,在设定上,一页书是佛门大能,招式取名都引用自佛经和禅门机锋。同时“一页书”又被称为“梵天”。这里引用了印度神话中的形象,又结合了梵天在佛教中的演绎(护法尊神形象、佛是梵天化身的典故等)。这里的设定正是为了契合角色在剧情中的表现——“正道第一打手”、“暴力金馒头和尚”、“智慧深不可测”……
这是为什么《霹雳布袋戏》的很多经典角色多年来都能为人津津乐道,其角色的深厚底蕴和魅力就来自于此。他们各方面背后的文化内涵,值得深挖。所以对这方面了解的越多,越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当然这里也需要提一句,剧本中仅仅是对于经典等内容的引用,或者是借用其元素为剧情的表演锦上添花。所以剧情中的所引用的典故,并不适用于从“学术”的角度去审视,因为那必然会看出很多“误解”、“曲解”、“乱编”……(另一个可以拿来对比的例子是国产3D动画《秦时明月》,其中对于诸子百家的演绎也类似于此,它们并不是学术方面的探讨,而仅限于为剧情增加文化的光彩。)
这里笔者打算说一说自己理解的剧情设定中涉及的文化背景,当然这么说有点过于傲慢。这里的看法只属于笔者的个人观点,权当戏说,各位看看一乐足矣。
首先是在《霹雳布袋戏》的世界观中,创世神的设定是“太阳神”。
这个设定是有的官方说法但并不是非常详细,所以存在很多可能的空间,这里仅视为假说——保不齐后面会被推翻或者加新设定。这个设定很有意思,有点不同于其它神话体系借鉴来的内容。而笔者在查资料的时候发现,我国台湾地区确实是存在“太阳神崇拜”的民俗信仰的,而且在当地其实颇具规模。太阳神崇拜的范围很广,并且和很多传统文化有所融合。比如将佛教中的“大日如来”视为太阳神,包括星宿神明中,视“太阳神”为主神等等。这些可能是《霹雳》世界观中“太阳神创世说”的由来。当然这个设定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也是随着剧情的推进,后面的编剧逐渐补充的——所以现在随着新剧的不断创作,这个“创世说”也是有可能被推翻的。比如前段时间,“新剧”中太曦神照这一角色,一度被戏迷们以为是“创世太阳神”有关的化身之类——但后来貌似也推翻了这个说法。
然后是《霹雳布袋戏》世界观的基本构架——四境,当然还存在很多其它异世界的设定,但基本上舞台不会离开四境。《霹雳》世界观中的四境:苦、集、灭、道,出自佛教中“四圣谛”的概念。用于阐述世间皆苦,以及解脱之道,是佛教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于是在《霹雳》世界观里,四境的设定就在一定程度上,依附了佛教四圣谛的概念阐述。
其中苦境永远是故事的主舞台,因为苦境可以代表尘世,是众生形而下的世界。所以苦境是四境中规模最大的一片“区域”,地大物博,物资丰饶,代表着世间种种,犹如万花筒一般。也因此,苦境永远会遭到其他境界势力的觊觎,总有外部力量试图入侵苦境——苦境是真苦啊……毕竟这里是故事的主舞台。但到了后期,霹雳的剧情逐渐开始扩大,舞台也就不再仅仅局限于苦境一处,在刀龙系列里,四境甚至成为了一个共同的大舞台,而天外四魌界成为了“外部入侵势力”(也包括死国)。
那么,故事及其相关,就先到这里,尽请期待之后的精彩内容!
评论区
共 32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