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分人说,只要大众喜欢的,就是优秀作品。另一部分人说,可以分,但只能在同类别里分,文学的种类间是平等的。这样就造成了一种以感觉为准调的文学比较,有的人认为网文价值高于传统文学,有的人认为恰恰相反,双方争论不休。
前文说过,即便是艺术,逻辑也要比感觉重要。很多人认为文科比理科简单的原意,恰恰是因为文科三门看似不需要很强的逻辑性,只凭记忆、背诵或题感做题即可,但这是大谬。任何学科,本质都是通过逻辑推演而成,即便是天才的梵高,在绘画时也要遵循美术逻辑,即美术基础与美学。若没有这样的概念,他的天赋也显现不出。
至于“大众喜爱”说,之前在一篇关于“真理与语境”的文章中提到了。而第二个观点,即“文学不应该跨类别比较”,是本文着重反驳的问题。
“当代人对于平等的热爱炽烈于和强大于对于自由的热爱。”
在文学领域中,没有什么比打破传统文学价值更让人们感到平等的事了。因为,专业是有门槛的。比起“文人相轻”,我更厌烦人们对于专业的嗤之以鼻,他们不相信专家、不相信知识分子、不相信科学与哲学精神,却相信一段故作浪漫与造作的文案。这种不信任,罪魁祸首反而与平等有关。正因为人们拥有言论自由却无言论责任,导致谣言四起,在不断辟谣中,人们对专业的耐心也在被消磨殆尽。托克维尔又说:
“极端的平等造成的灾难,只能慢慢地显示出来,逐渐地侵害社会机体。”
人们对此避而不谈,是因为平等带来的好处是立即的。首先是身份感,曾经人们认为知识分子高高在上,拥有评论、批判与创作的权力,现在双方有了平等话语权,人人都可以这样做,因而谁掌握知识,反而会因自卑而嫉妒,若被质疑,则认为不敬。在当代,“尊重”的攻击属性远大于品性。而之所以要进行比较,绝非轻视人,而是尊重作品价值。
纯文学的第一性是其文学性(此处的文学性仅是对于文学作品而言,对说话、方言、文学环境、语言结构等均无关系,以雅各布森①的观点为主),但网文的第一性是传播性。网文作为一种传播媒介,为了服务大众(或满足作者),通俗是必然的。这种通俗可以是语言通俗、思想通俗或两者兼备,但语言通俗并不意味着思想通俗。
在网文中,也一定有良莠之分,可由于其传播属性,导致网文的评判标准是点击率或金钱。我认识一位晋江文学的签约作者,她对于笔下的历史同人小说中的史实很重视,每一次写稿,都会翻阅大量资料,进行标注。但她也陷入了自我的价值迷茫中,因为自从签约之后,她被要求写自己并不想写却可以大火的文字。站在传播学的角度,网站的要求无可厚非,但对于作者来说,要为自己的作品负责反而成为了自己发展的制约,换言之,当作品的娱乐性是行业首要要求时,作者本身追求的艺术性就会受限,那么,作者能做的,只有跳出网文的范畴。
用唐诺的话说,纯文学是“专业的文学”。在各个行业,都有最专业的人,文学也不例外。但他同样说,“现在专业的文学越来越少了。”如今回忆潮盛行,人们都在追忆八九十年代,无论是当时的作品,还是社会风气。伍迪·艾伦认为这是黄金时代想象,应该着眼于当下,但20世纪的卡夫卡认为,19世纪的歌德才是文学巅峰。不同的是,卡夫卡之后,还有一群文学之子,而如今,我们不知道该依靠谁。
回忆热最大的问题在于,现在平庸,未来没有希望。而我们之所以将希望寄托在纯文学上,是因为人们精神的空虚。诚然,这个世界有太多优秀的作品,但缺失的、永不过时的主题,是对当下的探讨。依赖过去或未来,会陷入执念与惶恐中。
人们当然可以有偏好之分,“我喜欢网文”或“我喜欢纯文学”,但最好不要将这两种文学画等号。在娱乐范畴,网文高于纯文学,在艺术、思想与文学技艺的范畴,纯文学高于网文。专业与非专业之间的界定,是对绝对平等主义的驳斥。事实证明,人们对比自由,更在乎平等。自由在某种意义上,是平等的衍生。例如人们追求言论自由,就必须要先言论平等,人们追求创作自由,首先是要将创作平等。只有平等的绝对,才会带来意识上的自由。可这种自由,仅仅是对标更专业的人士,或者说,是对标知识、技艺与思想,而并非争取付出代价的真正自由。所以托克维尔总结道:
“人们希望在自由之中享受平等,在不能如此的时候,也愿意在奴役之中享用平等。他们可以容受贫困、隶属和野蛮,但不能忍受贵族制度。”
而对于各类别文学,也有十分出众的作品,例如托尔金的《魔戒》、罗琳的《哈利波特》、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无人生还》、刘慈欣的《三体》、燕垒生的《天行健》、金庸的《天龙八部》……他们并不属于传统文学的范畴,但并不代表这些作品没有达到纯文学的高度。其中,也有不少作品有极高的启蒙价值,无论是对其背后知识奥秘的好奇,是对人性与哲学的求知,还是培养读书的喜好,都很有帮助。
2. 文学性就是文学的性质和文学的趣味,它存在于文学语言的联系和构造之中。
3. 雅各布森认为,文学科学的对象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也就是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明确文学性对文学研究避免误入哲学史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有重要作用。
4. 雅各布森认为,文学性不存在于某一部文学作品中,而是一种同类文学作品普遍运用的构造原则和表现手段。
评论区
共 1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