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战间期,轻型坦克曾风行一时,这些十吨上下的小坦克对经济压力较小,和超轻型坦克一样在一定程度上是裁军风潮中的弄潮儿,直到“二战”初期都很活跃。对于作为世界兵器史奇葩担当的日本而言,比“豆战车”(超轻型坦克)略大些的轻型坦克自然是不二之选,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九五式轻型坦克及其一系列莫名其妙的后继车与魔改型…… 1932年至1933年,日军在入侵中国东北和华北的战斗中大量地将九二式重装甲车投入山地作战,并且使用它从古北口实施过突破长城。实战证明九二式虽然在机动性上达到了日军的要求,但是火力和耐力仍不能满足日军发动更大规模战争的野心。日本骑兵部队在热河的战斗结束后,要求军方提供装备火炮且速度更快的装甲车辆,以提高协同作战的效率。另一方面,日军当时的主力坦克——八九甲式坦克[1]的最高公路行驶速度只有28公里/小时,无法与速度较快的汽车和装甲车混编使用。然而,日军当时又在计划组建独立的机械化部队,以坦克为中心辅以汽车等辅助车辆,这就要求一种行驶速度快、机械性能可靠且安装火炮的新式轻型坦克。考虑到侵略战争的舶运与作战需求,坦克的战斗全重以6吨左右为宜,最重不能超过10吨。
早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不久,日本负责陆战武器开发和试用的陆军步兵学校就向军部提出了要求设计“步兵战斗用轻战车(轻型坦克)”的意向,并且得到批准。
日本陆军技术本部检查了军部给出的“步兵战斗用轻战车方案”后,征求了步兵学校和骑兵学校双方的意见(因此种坦克也预备用于替代骑兵的九二式重装甲车)。提出了如下的设计要点:
采用风冷柴油引擎。
坦克的整备和维护必须简易方便。
炮塔安装火炮,车体前部安装机枪一挺。
车体装甲可以抵御8毫米口径钢芯弹。
车体外形的垂直面要尽量少。
根据入侵上海的实战经验,要为坦克乘员设置尽可能合理、足够的展望口,尤其加强对近距离目标的观测能力。
战斗全重大约为7吨。
考虑为乘员设置紧急逃生口。
此外,还探讨了行走性能、履带、悬挂装置的弹簧、操向性能等细节问题。这个“7吨坦克计划”于1933年7月由日本陆军技术本部正式启动,设计图完成后向三菱飞机公司订购了样车。1934年9月,三菱提交了两辆样车,它们在行走装置部分有所区别。
一号样车炮塔顶部没有指挥塔,顶部舱盖为左右开放式、舱盖上装有可拆卸的探照灯;车体两侧垂直、没有量产型那样的弧形倾斜装甲板,车体前部正中有一个带护罩的前照灯;而主动轮和诱导轮表面形状为凹盘式,有两对托带轮,且诱导轮带齿。
二号样车基本外形和一号样车一致,但是只有一对托带轮,而且主动轮表面开有轻量孔(减重)、诱导轮为凸盘带轻量孔(被量产型沿用)。
该轻型坦克的研发代号是“ハ号”。当时,日本仍在使用脱胎自平安时代和歌《伊吕波歌》的“伊吕波顺”计数法。在作于十世纪末的《伊吕波歌》中,四十七个日文假名字母不重复地先后出现,伊吕波顺即是根据《伊吕波歌》假名先后顺序,以假名表示计数的方法。在伊吕波顺中,“ハ”(ha)位列第三,因此“ハ号”有“第三号坦克计划”之意。
日陆军技术本部将两辆样车送到步兵学校和骑兵学校进行各种测试,一号样车还在千叶县的富津射击场进行了37毫米坦克炮的射击试验,并在关东平原地带接受了710公里行驶测试。以上测试结果良好,坦克的最高速度可稳定在43公里/小时,机动性得到了肯定。但其重量超标,达到了7.5吨,在技术本部的要求下进行减重改装之后,车重被控制在6.65吨以下。之后,又于1934年9月进行了370公里的行驶试验,最高速度达到46公里/小时,机动性和防护性皆达到设计要求。1935年11月,又为三辆新样车增设了车体侧部的弧状装甲,还在炮塔顶部添加了带前后双开式顶舱盖的车长指挥塔。
“ハ号”在立案最初就决定采用柴油引擎。事实上,日本车辆柴油引擎的历史就始于坦克开发,时间大约在1932年。当时(尤其是昭和时代初期)日本的柴油引擎全部用于水面船舶和潜艇应用,而没有在车辆上实现。日本陆军既要扩军,又处处受到资源尤其是石油资源匮乏的限制,所以他们要求柴油引擎在陆军车辆的最初试行必须用于坦克上以解决燃眉之急。如果采用柴油引擎,则可在机械化部队扩大的同时节省汽油的消耗,同时可以使用规格低于汽油的轻油,也能够减低发生火灾的可能性。比如1928年两名英国工程师在维护日本购买的维克斯坦克时,就曾因汽油引擎发生回火造成两人都被烧伤的事故。
日本最初的柴油引擎由于需要安装在八九乙式中型坦克上,所以体积尺寸和输出功率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且由于当时日军的野心在于中国北方和苏蒙控制区一带的寒冷地带,为避免冷却水循环、冻结和补给可能导致的后勤问题,日军选择了风冷式结构。
“ハ号”使用一台三菱A六一二〇VDe型风冷式直列六缸柴油引擎,它是八九乙式中型坦克使用的A六一二〇型引擎的紧凑型,“A”代表“风冷”、“六一二〇”代表“六缸120马力”、“V”代表“直列汽缸”、“D”代表“柴油机”。在每分钟1800转的额定条件下,A六一二〇VDe输出功率为120马力。该车设主副两个油箱,主油箱储油100升,副油箱储油30升。这台引擎安装在车体后部偏右侧,消音器与排气口也设在右侧翼子板尾部,因此引擎左侧留有一定操作空间,设计人员后来取消了样车后部的大型检修口盖,改为在量产型车辆战斗室和引擎室之间的隔板上设置检修通道口,以便乘员不离开坦克即可在车内检修、维护引擎,但由于空间过于狭小,即便是矮小的日本人也极难使用。
在“ハ号”的整车重量中,包括引擎在内的动力装置约占5.5%,操向和传动装置占5%。
这种柴油引擎的缺点在于启动时易发生故障、过度消耗机油、排烟大、噪音严重和难以控制引擎重量体积。但是相对于节约汽油的优点,这些问题对于极度缺乏燃料的日军来说可以接受。
1933年4月,日军着手为后来成为九五式重型坦克的“ロ号”样车副炮塔开发一种37毫米坦克炮。在年内就完成了样炮,并且在1934年3月进行了耐力和弹道试验,后安装在“ハ号”样车上进行试验。先由战车第二联队进行了国内实用试验,然后坦克被运送到中国东北的占领区进行寒冷地区试验,结果满足了日军的要求,因此于1935年8月9日被制式化,称为九四式三十七粍坦克炮。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它还曾被安装到陆航的二式双座战斗机(キ45改)甲改型和乙型上,用于截击防御力强劲的美国B-17和B-24四发重轰炸机,但空战中表现并不好。
在操作时,车长兼炮手需转动火炮左下方的炮塔旋转把手,将炮塔转向目标位置,火炮本身的俯仰和左右微调则靠肩托抵住后人力实施,用火炮左侧的扳机击发。需要指出的是,同时代日军还有一种九四式37毫米速射炮,但是这种火炮和九四式坦克炮初口径相同之外,结构大相径庭,弹药也不能通用。
为节省昂贵的炮弹,“ハ号”车组在进行炮射训练时,会将火炮和防盾上部结构卸除,安装九四式三十七粍坦克炮内膛枪,它其实就是一把经过改造的三八式步枪,观瞄和击发操作与坦克炮相同。
侵华战争爆发后,日军又着手改良九四式坦克炮。改良工作由大阪兵工厂负责,从1938年10月开始,到1939年9月完成,初速有所提高,即为九八式三十七粍坦克炮,它可与九四式以及后来的一〇〇式火炮通用弹药,主要用于换装独立轻坦克编队的九五式轻型坦克,大多在南太平洋战区使用。
“ハ号”还安装两挺九七式7.7毫米车载重机枪(样车为九一式车载轻机枪)。这是日本根据捷克斯洛伐克布鲁诺国营兵工厂的ZB-26机枪仿制的产品(原品从中国掠得),于1937年定型,由于当年是日本所谓皇纪2597年,所以命名为九七式车载机枪并被运用到之后几乎所有日军坦克上,参加了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绝大部分战斗。这种机枪只能连射,紧急时可以移出车外,用车内携带的枪架设置以支援步兵,而车载状态时枪身由装甲护套防护。
九七式车载机枪采用携弹20发的弹盒供弹,弹药和九二式机枪相同,为九二式定装弹,打空的弹盒扔进机枪下方的布袋中回收。但是由于弹盒携弹量太少,战况激烈时需要频繁更换弹盒,部队怨声载道,然而日军一直到战败都未对此做出任何改进。在机枪左侧上方设有视界30°的1.5倍瞄准镜,为了不使射手眼部疲劳或疼痛,接眼部位设有厚橡胶衬垫。
九七式车载机枪在“ハ号”上的安装位置在炮塔后部和车体前部各一挺。其中,炮塔后部的机枪需要炮塔中兼任炮手的车长操作,因炮塔内原本就极为拥挤,一人其实难以应付这么多工作,因而很多九五式都将炮塔上的这挺机枪拆下,供步兵使用,以省出车内空间。
从顶视图可以看出,量产型九五式的炮塔在车体纵向中轴线偏左未知,而炮塔上的机枪则安置在炮塔右后部,所以整个炮塔略像一个歪把梨子。
日军在骑兵学校和步兵学校完成了“ハ号”样车的实用试验、并由关东军完成冬季寒冷地带实用测试之后,召开了决定坦克命运的制式化会议,由时任日本陆军次官古庄干郎中将主持。会上确定了“ハ号”的使用方针如下:
本国坦克体系中需要以机动性为第一目的之快速坦克,陆军技术本部基于机动性优先的前提实施这次研究开发。本坦克之运用目的在于担任机械化部队的机动坦克以及成为骑兵装甲车队的核心力量。
不过在会议上仍旧产生很大的分歧,主要是力争加强装甲的“坦克派”和力图牺牲装甲以换取机动性的“骑兵派”。“骑兵派”认为由于当时骑兵部队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侦察部队,而九二式重装甲车和九四式轻装甲车的数量和质量都不再能够满足要求,用于接替这两种车辆的“ハ号”应该具备高速度。所以骑兵派主张首先满足坦克的机动性和火力要求,必要的话应该削减装甲厚度以确保速度。
“坦克派”讥笑现在的样车不过是放大的装甲车,并举出1932年入侵上海时,八九式坦克被中国军队的钢芯子弹击穿的战例,认为坦克目前的6至12毫米装甲厚度不能够抵御钢芯子弹和反坦克枪,更不要说越来越普及的反坦克炮,所以要求将装甲厚度增加到最厚30毫米。
日军高层在坦克最后定型时,综合了两方面的意见作出了修改。但实际上是骑兵派占了便宜,在1935年底进行的新样车试验中可以看到,坦克装甲最厚处仍旧只有12毫米,只是在车体两侧增加了圆弧状的外侧装甲(和内侧装甲形成中空的复合结构)以加强防护,这是由于其战斗全重即为有限,且日本的引擎技术不足以提供大功率的轻型柴油引擎,权衡之下只能优先考虑机动性与可靠性,牺牲了装甲防护力。
最后,在1935年底至1936年初期的测试之后,“ハ号”被正式采用,因为定型的1935年是日本所谓皇纪2595年,所以称为“九五式”。1936年11月,九五式轻型坦克正式投产,至1943年9月停产为止,共制造了2378辆。其中近半数由三菱重工承造,其余则由日本陆军相模兵工厂、小仓兵工厂以及神户钢铁厂等承造。
驻扎中国东北沦陷区的日军坦克部队在接收了九五式轻型坦克后的训练中发现坦克每组负重轮中间的空隙正好会被高粱地地坎给卡住,造成行驶困难和颠簸,所以日本军部命令送往该地区的九五式每组负重轮中间加入一个小直径辅助轮以帮助越坎。结果日军发现这种改造根本没法解决问题,还造成了更严重的颠簸,所以只有极少的车辆接受此类改造,由于作战地域,它也被日军称为“北满型”。
九五式轻型坦克参加的首次实战是1939年发生的日苏诺门坎冲突事件,当时日陆军第一战车集群(安冈支队)第一梯队中的战车第四联队装备了三十五辆九五式轻型坦克,加上八辆八九式中型坦克和五辆九四式轻装甲车。
这支部队被用于突袭苏联红军的炮兵阵地,九五式轻型坦克在这次实战中的表现尚可,遂被广泛装备日陆军、海军陆战队的坦克部队和各独立轻坦克编队、骑兵侦察部队。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与日本关系密切的暹罗也采购了四十余辆九五式轻型坦克,参加过与法属印支的边境摩擦。
九五式轻型坦克在服役之初,与稍晚些定型投产的15吨级九七式中型坦克形成搭配,前者主要负责攻击敌装甲目标,装备短身管九七式五糎七坦克炮(57毫米口径)的后者则重点发挥榴弹性能更好的特点,负责攻击软目标,担任火力支援车。这种配置,有些像“二战”初期的德军III号和IV号坦克。
1941年11月21日,日本海军机动部队正在太平洋上秘密航行,准备偷袭珍珠港。与此同时,装备九五式轻型坦克的日陆军战车第四联队也被编入第四十八师团,转移到日据台湾高雄。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该联队于12月18日离开高雄,在吕宋岛的达莫提斯登陆,四天后与美国远东军第一九二坦克营接战。
第一九二坦克营原属美陆军国民警卫队,装备54辆M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同年11月刚抵达马尼拉,下辖四个连,由西奥多·维克德少校指挥。日军在达莫提斯登陆后,该部紧急前往拦截,于12月22日在达莫提斯附近与日战车第四联队的九五式轻型坦克正面交战,这也是美军使用国产坦克在“二战”期间的首次作战。
当时,由本·莫林中尉率领的一个美军坦克排在公路行军时遭遇九五式坦克的偷袭,莫林座车刚离开公路就被37毫米炮弹击中起火,五名车组人员都被日军俘虏。另外四辆M3全部中弹,尽管它们都没有被击穿,但由于日军掌握着制空权,而在随后的撤退途中全部被空袭摧毁[2]。在日军入侵马来亚和菲律宾的战役中,九五式轻型坦克充分发挥了机动性与可靠性俱佳的长处,在长距离高速奔袭作战中表现优异。
不过,日陆军战车第二联队的九五式坦克在1942年2月的仰光争夺战中,被准备充分的英军第七装甲师M3轻型坦克打得落花流水。
从技术角度来看,M3的装甲防护和攻击力都远优于九五式,其战斗全重12.7吨,比九五式重了近一倍(比日军列为中型坦克的八九式还重),因此能够保证车体正面38毫米、炮塔正面51毫米的装甲防护,足以在千米距离的战斗中正面抵挡九五式的攻击。而M3的M6型37毫米坦克炮改良自著名的M3型反坦克炮,能在2000米距离正面击穿九五式。在仰光郊外的战斗中,英军的M3就在1500米距离连续摧毁四辆九五式。
1942年夏季日军的进攻势头被遏制后,九五式轻型坦克越来越频繁地被用于防御作战。因防护力和攻击力贫弱,且缺乏改进余地,一直到战争结束都被盟军的M3、M5等轻型坦克按在地上暴打,面对M4中型坦克更是几无还手之力,甚至只能靠撞击等非常规手段占到一点便宜。
日本无条件投降时,其本土部队仍有446辆九五式轻型坦克,东南亚各地部队也有130辆左右。战后,这些坦克大都被拆解回收,另有一些被拆掉武备和炮塔,安装推土铲或曳引器具等设备,作为工程车辆参与战后重建。
警视厅特车队也曾使用拆除炮塔并改装大型执勤室的九五式车体,作为警务工作车,从1953年起一直使用到东京奥运会前后。
此外,北海道中央巴士公司的石狩线曾用改造为履带式牵引车的九五式底盘,负责拖曳适于雪地行驶的雪橇式巴士车厢。
抗战胜利后,中国国民党军队接收了若干九五式轻型坦克,用于进犯我解放区。而在解放战争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也在解放东北的战斗中使用过接收和缴获的九五式。
而日本投降后,法军也在法属印度支那接收了一批日本陆军上缴的九五式轻型坦克和八九式中型坦克,并装备自己的殖民地军队,用于训练和治安战。其中部分车辆参加了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它们的车体战斗室和炮塔正面都添加了附加装甲,以增强防护力。
九五式轻型坦克产量颇大,战争期间被日本陆海军广泛使用,目前存世车辆也很多,在俄国、美国、英国和泰国的公立、私立博物馆中藏有十余辆。其中,泰国陆军装甲兵博物馆有一辆可以开动的九五式,作为观光项目,游客付钱即可乘上跑几圈,不过该车的引擎不是原装的,而是换成了日产的卡车引擎,因而消音器改为安装在车体后部左侧。
除了这些馆藏文物外,还有很多损毁的九五式残骸,遗留在南太平洋群岛的旧战场遗迹,如帕劳、塞班等地,成为当地的观光资源。
但九五式的原产国日本,目前国内暂时没有该车真品遗留。战后,京都岚山美术馆曾从波纳佩岛购回一辆锈蚀严重的九五式,1991年因美术馆关闭,该车被英国私人收藏家买走。自那以后,日本国内的右翼分子一直在试图搞到一辆货真价实的九五式轻坦。
2007年8月,HBO、Playtone和梦工厂合作的电视剧《血战太平洋》在澳大利亚开拍,翌年5月杀青。这部十集的迷你剧着眼于太平洋战争时期美海军陆战队一师的战士,剧情贯穿瓜岛争夺战到冲绳战役的三年鏖战。这部剧集每集拍摄成本高达二百万美元,道具投资甚大,并特别在澳洲拍摄地制作了四辆可以开动的1:1全尺寸九五式轻型坦克道具。
这些坦克道具的车体和炮塔采用角铁搭建构架、覆盖2毫米厚度铁板的方式制成,悬挂装置仿造真品,真实可用,履带则是用真品履带翻模后铸造的复制品。道具坦克重约3吨,装有一台福特公司制造的汽油引擎,最高公路行驶速度30公里/小时。
《血战太平洋》中,美海军陆战队与日军九五式轻型坦克的交战场面
《血战太平洋》于2010年播出,收获好评。拍摄结束后遗留的三辆九五式道具坦克中,有两辆被澳洲当地收藏者买走,另一辆送到新加坡国家博物院展出。
2012年,以日本汽车钣金加工企业“KAMADO”总裁小林雅彦为核心的右翼组织“防卫博物馆创设会”抛出三百三十万日元,从一位澳洲收藏者手中买下《血战太平洋》拍摄使用过的一辆九五式道具坦克。运回日本后,根据现存资料添加了细节并重新涂装,并频繁将其在日本各地展示,参加右翼分子举办的各类活动。
2019年,“防卫博物馆创设会”听说当年京都岚山美术馆倒闭时售出的那辆九五式真品被买家运到波兰试图修复到可动状态,但评估后发现内部损毁和锈蚀非常严重,修复成本高昂,进度缓慢。于是,“防卫博物馆创设会”发起众筹,募集到五千万日元资金,加上其他渠道的二千万日元支援、会长小林自己出资的一千万日元和贷款二千万日元,以一亿日元买下这辆坦克的所有权,并支付资金完成了修复工作。2019年6月,该车修复完成后,在英国博文顿的坦克博物馆进行了行驶测试。目前该组织又在进行集资,想要把这辆坦克运回日本,放在静冈县御殿场的自设博物馆进行展示。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轻型坦克已不复战间期的辉煌,但是作为后进工业国的日本由于自身工业能力的限制,仍对轻型坦克抓住不放。除国力限制之外,其在太平洋诸岛的实际战况、部队战术思想也决定了轻型坦克在日军看来仍旧是一支有效的支援力量。因而,日本国内的军工相关企业也为了得到订单,而为九五式轻型坦克研制了一系列后继或改进车型,不过真正投入量产的并不多,且产量都很小。
1938年,日本又以“ケニ”的代号研制九五式坦克的后继车型。ケ是日语“轻战车”的罗马音首字,ニ在伊吕波顺中位列第四,所以“ケニ”的含义是“第四号轻型坦克计划”。日军计划用这种坦克替代九五式轻型坦克,要求它的火力、装甲防护、最后尤其是机动性要优于九五式。研制工作持续四年,至1942年以开发起始年份,定型为九八式轻型坦克。
九八式的外形比九五式更加紧凑,车高1.82米、全长4.11米,战斗全重为6.2吨(九五式为6.5吨),但其炮塔前、侧、后部装甲和车体前、侧部装甲厚度都强化到16毫米,而且避弹外形明显优于九五式,多采用焊接结构,强度也更佳。而九八式的负重轮由九五式的每侧两对增加到每侧三对,避震弹簧置于车体内,虽然检修并不方便,但是降低了损毁的可能性。坦克车体后部横置一台三菱公司承造的统制型一〇〇式直列六缸风冷柴油引擎,功率130马力,公路最高速度可以达到50公里/小时,最大作战行程为300公里。
九八式轻型坦克在扁平的截圆锥型炮塔上安装有一门一〇〇式37毫米坦克炮和一挺7.7毫米并列机枪,可携带106枚炮弹和3100发机枪子弹,反装甲能力强于九五式。不过,其炮塔顶部不设指挥塔,车长通过一个大型舱门进出坦克。
在研发期间,日陆军坦克学校曾要求将当时还在试制阶段的47毫米坦克炮安装在九八式车体上,并于1941年完成了一辆样车,不过由于其使用的小型炮塔内部容积过小,难以操作火炮而作罢。这种火炮就是后来用于新炮塔九七式中型坦克的一式四十七粍坦克炮。
从1942年到1943年,日本一共制造了113辆九八式轻型坦克,产量远远不如九五式,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新式车辆能分配到的资源不足。在研制初期阶段,还由三菱重工完成了一辆每侧安装四个大直径负重轮的样车,称为“ケニB”。和量产型九八式相比,“ケニB”的炮塔侧面倾角更大并且能够安装一式37毫米坦克炮,最高行驶速度达到约55公里/小时,但并没有投入量产。
日军还计划将外形紧凑的九八式和九五式轻型坦克用作机降坦克,载体是ク7滑翔机,但是这种滑翔机也只生产了一架。后来日军又计划将九八式装载在双发的キ105运输机中用作机降,这个方案也没有实现,因为这种运输机投产过晚且产量极少。
日军也曾经将九八式坦克的炮塔安装到九五式坦克的底盘上,称为“九五式轻型坦克ケニ车炮塔装备型”。
在战争后期,日军也曾考虑直接将新炮塔九七式中型坦克的炮塔安装在九八式车体上,大幅度增强其反坦克能力,称之为九八式轻型坦克改,但并没有实现。
1939年,日本针对九八式轻型坦克的截圆锥型炮塔内部狭小、且坦克炮火力一般的缺点,以“ケト”(第七号轻型坦克计划)为代号研发了它的改型。这种新式坦克于1941年制成样车,采用内部比较宽敞但避弹外形较差的圆筒形炮塔,炮塔上并列安装一门一式三十七粍坦克炮和一挺7.7毫米并列机枪,不过仍旧没有安装指挥塔。一式三十七粍坦克炮是一〇〇式坦克炮的改进型,该炮的开发始于1941年7月,完成于1943年6月,虽然重量比一〇〇式稍有增加,但是精度更佳、在速射时着弹点更为集中,且威力也更大。火炮携弹量75枚至93枚,机枪子弹3160发。
“ケト”战斗全重7.2吨,但是乘员仍旧只有三人,炮塔和车体前部的装甲厚度为16毫米。其引擎和九八式一样,最高速度50.3公里/小时,最大战斗行程为300公里。为节省设计和制造资源,使用一式半履带运兵车的履带。由于它也被计划为ク7滑翔机搭载的机降坦克,所以车身各部位的凹凸形状都根据机降要求而作了特别考虑。
“ケト”于1942年定型,因这一年为日本所谓皇纪二六零二年,故称为二式轻型坦克。不过,此时日本的军工生产资源和劳动力都要优先供给陆海军的飞机和海军舰船,因而直到1944年才投产,一共只制造了29辆。
二式轻型坦克全部配备日陆军空降部队——第一挺进集团的第一挺进战车队,该部有一个战车中队,用于支援步兵中队和汽车中队。第一挺进集团于1944年12月被派往菲律宾,抵抗盟军的反击作战,但第一挺进战车队却被留在了日本本土,于1945年被编入第五十七军,准备在“本土决战”中迎击盟军空降部队,后日本无条件投降,该车也没有参加过实战。
战争末期,日军也曾考虑直接将新炮塔九七式中型坦克的炮塔安装在二式轻型坦克车体上,大幅度增强其反坦克能力,称之为二式轻型坦克改,但并未实现。
太平洋战争中期,九七式中型坦克陆续更换新炮塔,安装九七式五糎七坦克炮的旧炮塔和火炮被换下来后处于闲置状态,日军于是打起这些剩余物资的主意,打算为九五式轻型坦克换装这些火炮。这种代号“ケリ”(第九号轻型坦克计划)的改装车辆即为试制三式轻型坦克。不过,实测时发现这种火炮过度占用九五式原装炮塔的内部空间,导致人员几乎无法进入炮塔,遂未被采用。
研发代号“ケヌ”(第十号轻型坦克计划)的四式轻型坦克也是日军为了改善九五式坦克火炮榴弹效能而制造的改型车,将九七式中型坦克的旧炮塔直接搭载到九五式的车体上,为此将炮塔座圈直径从原本的1000毫米扩大到1350毫米,战斗全重也增加到8.4吨。一说本车实际为研发代号“ケル”(第十一号轻型坦克计划)的量产型三式轻型坦克。
四式轻型坦克产量极少,战败前都留在日本本土准备决战,并未参加过实战,目前在俄罗斯库宾卡坦克博物馆有实车展示。但这些藏品也有可能是用九五式车体和九七式炮塔组合而成的赝品。
1942年,日野重工[3]开始以“ケホ”(第五号轻型坦克计划)为代号研制一种全新的轻型坦克,自称于1945年制成一辆样车,并定型为“五式轻型坦克”。不过,这辆样车并未遗留任何实体部件,设计资料和有关文件都在日本战败时被烧毁,甚至没有留下一张实车照片,仅有真伪尚未可知的侧视图遗留,因此仍被包裹在重重谜团之中。 根据战后收集的相关信息,五式轻型坦克是日本在“二战”期间最重的轻型坦克,其战斗全重为10吨,车体采用焊接结构,装甲最厚处为20毫米;大型双人炮塔上安装一门试制四十七粍(短)坦克炮,为了在车内携带90枚炮弹,其悬挂系统避震弹簧安置在车外。安装150马力柴油引擎,公路最高行驶速度50公里/小时。
[1] 初期划为轻型坦克,修改后战斗全重由9吨升到11.5吨,遂称为中型坦克。
[2] 之后,美军第一九二坦克营和一九四坦克营掩护部队且战且退,于1942年4月在巴丹半岛投降,不少幸存者在巴丹死亡行军中遭到虐杀。一九二营共五百九十三名官兵中,二百六十五人活到战后。该营B连的列斯特·坦尼先生在战后将这段人间地狱般的经历写成《活着回家》一书。
[3] 现日野汽车公司的前身。
评论区
共 58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