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碟研究中心(Center for UFO Studies,CUFOS)
邮政编码:31335,Chicago,IL.60631
联系电话:(773)271—3611
官方网站:www.cufos.org
使命宣言:不明飞行物研究中心(CUFOS)是一个由科学家,学者,研究人员和志愿者组成的国际组织,致力于持续调查和分析不明飞行物现象。我们的目的是促进人们对不明飞行物的科学兴趣,并充实有关不明飞行物现象的报告,文件和出版物。
提到飞碟研究中心(文章余下部分简化为CUFOS),就不得不提到UFO研究史上的传奇人物海尼克博士。
约瑟夫·艾伦·海尼克(Josef Allen Hynek),于1910年5月1日出生于伊利诺斯州的芝加哥市,在他出生的那一周,恰好撞上了哈雷彗星第29次划过地球上空。
人们都称哈雷彗星为“扫把星”或“丧门星”,但是彗星对年轻的海尼克的影响却只限于对星星的痴迷。
1934年,上世纪最明亮的超新星大力神(Nova Herculis)出现在夜空时,海尼克的生活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他在耶克斯(Yerkes)光谱仪上的精湛技艺为他赢得了在俄亥俄州珀金斯天文台(Perkins Observatory)的研究职位,在那里他度过了多个冰冷的夜晚,并获得了超新星的一些读数。
这给他的雇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他们在1936年为海尼克提供了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教学职位,至此他开始了他长期的教育生涯。
1942年,海尼克娶了一位本科在读生——咪咪·海尼克(Mimi Hynek),蜜月期间海尼克受友人邀请前往华盛顿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任职。
此时美国已经介入二战战场,海尼克在学校与政府的支持下致力于研究新式武器,最终发明了一种能用无线电控制的雷管,很大程度上加快了纳粹德国的灭亡。
二战结束后,海尼克还在新墨西哥州的白沙试验场参与过从德国回收过来的V—2火箭发射实验,所以1947年罗斯威尔事件发生后,空军第一个想到的相关专家就是他。
1948年,海尼克参与了“标志计划”(Project Sign),工作内容为:判断空军给予的报告中描述的UFO是否为被误认的天文现象,最终海尼克确定下来只有20%的案件是无法解释的。
1949年,一大部分“标志计划”的工作人员都希望将UFO的真相全部甩在外星人身上(减轻工作或附和民意),五角大楼听了急忙关闭“标志计划”,并重新设立了一个试图将所有UFO事件都归于自然现象的项目——“怨恨计划”(Project Grudge)。
但随着“怨恨计划”在媒体的夸张报道下越发无力改变舆论,海尼克急忙抽身,并返回教学生涯。之后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便将“怨恨计划”重新组织,成为了“蓝皮书计划”(Project Blue Book)。
海尼克被爱德华·J·鲁佩尔特中尉(后成为上尉)邀请,重新出山,这次的理由可以引用一句电视剧《蓝皮书计划》里哈丁将军说的话:
1952年7月19日,多个UFO在华盛顿上空现身,甚至在白宫上方盘旋了一会儿,华盛顿方面却以极其敷衍的态度令海尼克发布了“UFO为大气现象,并不构成威胁”之类的讲话,这种行为彻底激怒了海尼克。
接下来的事可以在《蓝皮书计划》中得知,这部剧除开苏联间谍与黑衣人还有两人组拆核弹这些原创剧情外,可以说是很好的还原了历史,只可惜有《X档案》在前,这类剧集很难出头。
1959年,新几内亚巴布亚巴普地区(Boianai)的圣公会波亚那村,神父吉尔与其余37位村民在当地的普雷山上与一个“倒立的咖啡杯碟”形UFO发生目视接触,并对着UFO内部的四名人形生物挥舞着手打招呼,还看到了回应。
这件事震惊了海尼克,他开始秘密成立起了一个研究小组,利用海尼克在“蓝皮书计划”中的高级权限,他们开始在无法解释的UFO报告中寻找固定模式及共性,也正是在此期间,他对政府的态度越发不满。
调查进行期间,国家航空现象调查委员会(NIACP,一个美国主流非营利性UFO探寻组织)对“蓝皮书计划”表达了极度的不信任,多次声称政府在掩盖真相。
1968年,美国国会在举行听证会后,成立了“康登委员会”(科罗拉多大学在空军资助下,由理论物理学家爱德华·康登领导的研究小组),他们提出:UFO的进一步研究不太可能出现新的结果。
1969年,当时的空军部长小罗伯特·希曼斯(后来当上了NASA副局长)向社会宣称,他们即将关闭“蓝皮书计划”:“出于国家安全或科学利益的考虑,我们不能提供进一步的资金。”“蓝皮书计划”运作的最后一个公开认可的日期是1969年12月17日,但实际上是1970年1月30日,因为空军高层希望社会对UFO问题的反应不要持续到第四个十年,也就是现在所谓的“冷战后期”。
1972年,放松下来的海尼克出版了《不明飞行物经历》(The UFO Experience)中阐明了不明飞行物事件的基本要素,并介绍了他具有影响力的不明飞行物分类系统,包括现在著名的“近距离接触”术语。
在这之后,海尼克声望一涨再涨,被无数人请求去了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神父吉尔是澳大利亚人),去调查神父吉尔的UFO目击事件。虽然已经过了14年,但当时那些证人的证词却还是震惊了海尼克,他非常确认这是一起“第三类接触” 。
1973年,NBC邀请海尼克去调查密西西比州两位渔民被外星人绑架一事,虽然这件事非常荒唐,两位证人也被当地大多数人评价为“不老实,小主意多”,但海尼克却非常相信他们的经历。
所以在当时的一次电视节目上,卡尔·萨根(朱迪·福斯特出演的《超时空接触》原著小说作者,地外生物学的开创者)对这起案件表示十分怀疑,还大力嘲讽了海尼克。
海尼克当时隐忍不发,但是一回家就宣布建立了自己的组织——UFO研究中心(CUFOS)。
1976年,海尼克与国家档案馆合作,从“蓝皮书计划”的档案中,挑选出最吸引人的一些案例,做成了三本书的套装,但却因为印刷厂的问题导致他不得不将其编为一本,也就是《海尼克不明飞行物报道》(The Hynek UFO Report)。
也恰好是这本书的印刷方出了问题,导致这本书一直拖到了1977年才大规模上市。而很巧的是,1977年史蒂芬·斯皮尔伯格推出了一部改变后世的电影——《第三类接触》,直接带火了海尼克的这本书。
虽然《第三类接触》与海尼克所持的一些想法不符合,但CUFOS还是火了一把,海尼克便直接放弃教学工作,全身心投入到CUFOS上。
海尼克是一位妙人,他从不站队,从不在任何场合下支持相信或不相信UFO存在的人,而对于那些没有任何线索的案件,他从不做任何胡乱猜测,也就从来没有给当时的“营销号”们任何可以当噱头的东西。因为太过执着于实事求是,CUFOS从80年代起便很少得到资金支持,海尼克的神情也一天比一天更加黯淡无光。
到了1986年,海尼克预感到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便让妻子咪咪与另一位好友带着他前往亚利桑那州的沙漠中,在那里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接受哈雷彗星的洗礼。一个月后,1986年4月27日,海尼克在亚利桑那州斯科茨代尔纪念医院中因恶性脑瘤去世,享年75岁。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良夜,
老年应当在日暮时燃烧咆哮;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之所以大半篇都在讲海尼克,是因为CUFOS除了海尼克外就没什么好讲的了。
CUFOS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员工,所有人都是志愿者,理论上只要你对UFO感兴趣,能以客观,全面的态度去研究UFO,那么你就能在组织中找到自己的成就感。
CUFOS现在也没多少资金,他们的网站还是刚建立时的模样,网站中的资料几年才更新一回,几乎都是PDF文件,打开至少要加载半个小时,为了写这篇文章,我翻他们网站资料花了三天。
虽然海尼克本人认为《第三类接触》中有很多他不认同的地方,但在《第三类接触》制作时,海尼克还算是电影名义上的顾问,斯皮尔伯格亲自去请来的。
CUFOS现在有三十一位镇场子的成员,都是UFO研究界的泰斗。
CUFOS曾经举行过“调查员们最喜爱的外星人电影”的投票,《第三类接触》《ET》《地球停转之日》《怪形1/2》《异形系列》《火星入侵者》,“调查员们最喜爱的外星人电视剧”就只有《x档案》,清一色的《x档案》。
给他们捐款是免税的。
他们对“球状闪电”很感兴趣,比刘慈欣《球状闪电》中父母被烧成灰的那位还痴迷,也不知道为什么,这部分资料只能加载一两页。
他们的主要活动就是收集与保存UFO相关资料,调查与评估UFO案件,然后由唐约翰逊汇总在一个名为UFOCAT的计算机资料库中。
但网上唯一能找到的唐约翰逊就只有主演《迈阿密风云》的那位,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不是他。
CUFOS还有一个董事会,目前董事会成员是科学总监Mark Rodeghier博士;西密歇根大学的Michael Swords(已退休);秘书乔治·埃伯哈特(George Eberhart);财务主管Bill Murphy;杰罗姆·克拉克(Jerome Clark)和埃迪·布拉德(Eddie Bullard),其中最年轻的都接近七十岁了。
他们的资料除了打不开以外,并没有任何缺点。
约瑟夫·艾伦·海尼克为幽浮目击事件区分为六个分类,包含三个接触,依照目击距离来定义:
以下类型的外星生物接触是不包括于海尼克原先的分类方法上,由后续飞碟研究与爱好者将其拓展:
飞碟研究中心(CUFOS)给后世的神秘事物研究者们上了一课:在某一事物没有被证明为真实存在之前,只有夸张的噱头才能支持人们继续探索下去。
评论区
共 29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