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种类比陆地及天空所有脊椎动物种类总数还要多的神秘物种,在3亿年的漫长历史中完成了高度演化,千百年来一直不为人知。它们有意识,有情感,能够交流,会使用工具,懂得合作,甚至懂得讨好与欺骗。
然后因为它们总是生活在水下,人们对它们似乎有着巨大的误会......
就像之前的《深海》一样,这是一篇安利图书的文章。说来也是个奇妙的巧合,世界地球日与世界读书日就在前后脚,那既然如此,我们就来二合一的介绍一本大自然的书——《鱼什么都知道》。 想必各位在《动物森友会》里已经通过钓鱼体会到了鱼类的魅力。水流的变化、季节的变换甚至天气都会影响出现的鱼类。可能建在岛上的博物馆只给一切开了个头,诚如书中导言所说,对于鱼,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有着不小的误会。《鱼什么都知道》的开篇便从这个问题切入。
若不是有钓鱼或潜水的经验,可能绝大多数人接触到各种鱼类的地方就只有一个——餐桌。再加上摆上餐桌的鱼大多长得憨厚可爱,人们总会给鱼贴上一个弱小的标签,你看鲤鱼王进化前也只有Guyong的份。回过头来想想,整个地球有70%都被水包围,水里面都是鱼,鱼类毫无疑问是一个巨大的种群。在全地球的脊椎动物里,鱼类所占有的比例达到了60%,比哺乳动物、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的物种总和加起来还多。
对于鱼类的误解还体现在科学的分类上,通常人们都把脊椎动物分为五大类(或六类),但在跟鸟类、爬行类摆在一起后,人们往往又会被误导,因为鱼类彼此之间的差别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的多。
尽管它们都生活在水里,都凭借流线型的身躯在水中快速地游动,但并不是所有的鱼类之间都有密切的关联性,光是软骨鱼和硬骨鱼之间就有巨大的区分。经过几亿年的漫长进化,鱼的种类和进化水平都不是人类给予的“原始”的错误印象,也许你很难相信,在进化树上,金枪鱼同人类的距离甚至比鲨鱼更近,而《动物之森》里要在雨天才能钓上来的腔棘鱼又比金枪鱼更进一步。和新生的人类相比,鱼类是不折不扣的“老祖宗”,只不过它们平时都藏在人类看不到的地方展现着各自本领罢了。
鱼类的五感是什么水平?这可能是无数人在孩提时代就好奇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都了解到了鱼的视力听力都还不错,可是它们究竟好到什么程度呢?
在直觉上,我们都知道鱼的视域很广,毕竟它们的眼睛长在头的两侧,像比目鱼那样安安静静地躺在海底的家伙还会把两只眼睛都移到同一边。在进一步对鱼进行生理解剖后,科学家们发现了更多关于鱼类视觉的秘密。比如那些快速在海中游动的鱼类,除了要处理急速变化的景象,它们还进化出了保持眼睛温度的功能,这样视觉就不会因为低温而减弱。
另外还有一些有趣的实验,科学家们竟然测试起来鱼儿会不会像人类一样被视错觉所误导。没想到参与试验的艾氏异仔鳉都像人类一样被骗了,而且不管是艾宾浩斯错觉还是缪勒-莱尔错觉,只要是人类会犯的错误鱼类也会犯,更夸张的如卡萨尼三角这样的视错觉金鱼也能看懂,这表明鱼儿甚至还能补全图像,不知道拥有这些技能的鱼类在整个水下还有多少,至少不在少数。
鱼类的听觉一向很出色,经常钓鱼或潜水的人都了解人类机械所发出的声响对绝大多数的鱼来说都是致命的噪音,毕竟水也帮助了声音的传播。后来的研究发现,鱼类不光可以听到更广范围的声波,甚至鱼儿之间还会彼此用声音来交流,那么问题来了,鱼类会不会尝试用声音来和人类交流呢?《鱼什么都知道》里给出了几个神秘的案例:一些宠物鱼在到了喂食时间主人却还没来喂食时就会拍打身体发出声响,以此引起主人的注意。虽然这个现象还不能证明什么,不过确实是一个有趣的研究方向。
不单是视觉和听觉,鱼类在包括味觉、嗅觉乃至触觉的等等感官也都异常敏锐,毕竟在环境复杂的水下,某一种灵敏的感官便是鱼儿赖以生存的技巧。在《动物之森》里能被钓起来的大翻车鱼 Mola Mola 就有着良好的触觉感知,表面上看翻车鱼来到海面上只是为了晒太阳,实际上也是为了在海面上能有其他的小鱼和鸟类来帮助它清理皮肤,而这也细小的触碰翻车鱼们都是能感受到的。
看似面瘫的鱼到底有没有感情?鱼的记忆如果不止7秒,那它们的智力到底如何?
这是整本《鱼什么都知道》里我最好奇也最令我震撼的部分。
鱼类有没有意识?这曾是多年来困扰人们的一个问题。很多人觉得猫和狗与人一样有意识有感情,可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来自于这些动物们有丰富的表情,可惜鱼的脸部做不出那么复杂的表情,不然说不定它们也会做出些怪诞的反应来。(当然最近的一些表情包似乎表现了鱼表情的丰富......)
科学家们则正经的思考,试图找到鱼类知觉存在与否的关键证据。最早当然是从生理结构上寻找证据,开始科学家们认为动物的意识都来自于大脑的“新皮质”,这意味着除了拥有新皮质的哺乳动物外,其他动物都是没有意识的。然而这就有些矛盾了,因为科学家们又相信鸟类是有意识的,但鸟类并不属于哺乳动物,所以这个观点自然有点站不住脚,就像“人类没有鳍,所以人类不可能学会游泳”一样荒谬。
不如我们换个角度来印证,鱼类会在闲着没事的时候会图一乐嘛?如果会找乐子的话至少代表它们也拥有部分的知觉。答案是会。2005年一位叫做布格哈特的行为学家发表了篇《动物游戏起源》的书,书里详细记录了他们对几条灰体蓝首鱼的观察。结果表明,这些鱼儿就是会在生存不受威胁的时候反复做一些无意义的玩乐行为的,如此对比起来这些行为还和其他动物的游戏行为很相似。另外叫人惊讶的是,很多能在海面上看到的跃出水的鱼儿可能也就是因为好玩,用个“水溅跃”意思意思,科学家们想了各种原因来解释例如鲻鱼跃出水面的行为但都以失败告终,鱼类的生活比想象的要精彩得多。
那么鱼类的智慧到底发展到什么程度了呢,说起这个就得谈及鱼的记忆力和学习能力。都怪以前的土味情话,我们可怜的金鱼成为了鱼类代表,给整个种群贴上了健忘的终极标签。早就有各种实验证明了鱼类的记忆力要比想象地好得多,这点无需多言,关键的是鱼类的学习能力有多强,这几乎成了判断动物智力的一个标准。
其实仔细想想已经有很多的鱼在它们捕食的时候就展现了惊人的智慧,比如书中提到的射水鱼,想要从水下发射水柱准确的击落水面上的猎物,这可不是简单的条件反射可以实现的。自然界中更有无数“下克上”的例子,书中提到的某种狗鱼会从水下跃出攻击贴近水面低飞的鸟类,这种捕鸟的技能并非来源于基因中的本能,而是在面对水下食物短缺时不得不学会的新技能。
《鱼什么都知道》里的最后一组实验是将裂唇鱼和黑猩猩放在了一起进行比较。实验准备了一红一蓝两个摆着食物的餐盘,一旦触碰蓝色的盘子,实验人员就会把红色的盘子没收。相反从红色盘子开始吃的话就可以享受完整的两份食物。实验之前科学家没有给两种动物做任何的先置学习,实验要看的就是鱼和黑猩猩各自要花多久的时间才能意识到并学会这个规律。结果裂唇鱼总共有6条在平均45次的尝试内就学会了这个规律,而看似接近人类的黑猩猩只有2只,花费了平均100次才学会吃到更多的食物。
这个特点也不能用简单的进食本能来解释,因为科学家们再以幼年的裂唇鱼做实验时并没有发现它们有如此高效的学习效率,裂唇鱼的学习能力是通过成年的过程慢慢总结学会的。不过这也不能说明裂唇鱼以及所有鱼的智力就全都比黑猩猩高,只能说明在这一方面的学习上鱼要突出一些,就像我们不能说学物理学得快的孩子就一定比学化学快的孩子聪明一样。
总而言之,鱼类的智慧不仅比想象地高,甚至还远超预期。此前我们总在以人类自身的标准去衡量其他动物的智慧水平,如今显得有点过于自大了。在探寻鱼类智慧的道路上人类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至少一切都要从消除对鱼的错误认识开始。
剩下的鱼的社群和鱼的繁殖在这篇文章里就不详细说了,比起上边那些颠覆性的知识来,鱼类的社群性我们可以在很多的自然纪录片里了解到。同单调的文字比起来,纪录片的画面更具色彩也更生动,不过《鱼什么都知道》里一样会有镜头中没有的内容,合起来看才能对鱼类的复杂社群性有所了解——尽管这点了解只是整个鱼类世界的微小部分。
而鱼的繁殖正巧在上一期的核市奇谭电台节目中有推荐过一本叫做《海洋中的爱与性》,这本书几乎算是把这个章节给扩展开了讲,如果想详细了解海洋中鱼儿繁殖时候的种种有趣景象大家可以再听一听上边的节目,或是来核市买下那本满是桃色的书读一读。 在《鱼什么都知道》这本书里不止一次出现过一个概念,那就是不要以“神人同形同性”来看待我们身边的动物们,可能这也是这本书始终保持着理性精神的原因。所谓“神人同形同性”便是许多人都会认为那些动物们(生命)也具有和人一样情感和个性,这看似比“人类至高无上”要正确,但实际上这两者都是两个极端。
作者乔纳森总会时不时地用一些幽默诙谐的语言来介绍不同鱼类的奇妙特性,也会呼吁人们爱护鱼类,采取更人道的方式来对待鱼类,但这没有使之成为一本只讲情感煽动情绪的“鸡汤”。乔纳森仍然会在某些实验的末尾注明也许这一次的实验设计还不够严谨,应当再增设什么样的对照组才合理,或是给予更多关于深入实验的建议。
只要读过一遍,你就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这是一本只有“爱鱼之人”才能写出来的“鱼之书”,越是对鱼了解,就会越明白我们对鱼还一无所知。于是,这本书便叫做了《鱼什么都知道》。鱼什么都知道,它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弱小,而我们还什么都不知道。时刻心存敬畏,探索世界。
评论区
共 39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