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都不太敢接触“影评”,每次有所感想,想要拿出来和人分享的时候,总是不自觉的会想多:关于“发出评论”之后会引发的反应,来来回回、错综复杂。游戏评论、电影评论、文学评论、音乐评论都是同一回事。也正因为想到了这么多,很多时候有感而发的热情也就被熄灭了。思来想去觉得还是保持沉默最好,而且觉得那么多人都会发出评论,总有人会说出自己的心声,那我只需要默默地点个赞也就行了。(就算是抒发了自己的心声……)
正巧最近“评论游戏评论”的电台节目,还有小李老师的一篇投稿都说到了关于“评论”这件事情。这让笔者受到了启发了,也许在评判上面,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而且只要说出来必然有歧义。不如干脆回归初心,既可以保持沉默,也可以做最纯粹的分享(虽然“最纯粹”不存在的,只要一分享,必然带着自己的评论,甚至分享本身都带有着评判的性质)。不想那么复杂,可以选择忽视。(这是我们大脑强于计算机的地方——又绕到GEB上面去了)。
《白日末路》这部电影很小众、非常的冷门。冷门到如今B站上有那么多UP主做电影分享,挖了那么多冷门电影出来的现在,都没有几个视频聊关于这个电影的。(其实还是有的,早先B站上有过这个电影的资源。后来版权被腾讯买走之后,就下架了,当时笔者正好看了——那会还有不少弹幕)。这部电影是个小成本电影,2016年4月16号在美国上映,但是在15年年底的时候就已经有资源在国内流出来了(还是高清的)。
有时候Cult电影里,你总是会无意之间发现一些熟面孔,这是小成本电影的一大乐趣。(比如《猛鬼街》第一部里跑龙套的约翰尼德普……有时候是大明星愿意去客串小成本电影,也有些是他们就是从Cult电影起家的。包括一些大制作电影里的知名配角,可能经常是Cult电影里的主角,还有在美剧里当主角——记不记得《双峰》那期节目里提到过的美国影视圈的鄙视链……电视剧低于电影)。那么我们来看看这部电影里的演员们,有没有什么让人眼前一亮的。
男一号的演员:强尼·斯特朗:一个硬汉形象的演员,他最知名的电影可能要数《黑鹰坠落》了。(电影里去支援的两名美国特种兵里的狙击手,最后被海盗围攻打死。)同时他也参演过《速度与激情》(第一部:配角)、《罪人和圣人》(男主角)……
电影里的老警长:兰斯·亨里克森,这位的名字似乎没那么响亮,但是基本上一看到他估计会觉得脸熟。而很多看过《异形》系列的人估计会激动得跳起来,没错他出演的正是《异形2、3》里面的那个善良的生化人——“主教”。他参演过的另一个著名电影是《终结者》第一部,电影里也演一个警局的探长,然后在T-800横扫警局的时候被干掉了。他似乎是B级恐怖片里面的常客,经常在里面客串一些配角(还不是主角……),其它比较有名的比如恐怖校园片《詹妮弗的肉体》(变形金刚1、2的女主角拍的,估计不少人可能知道)、著名的接触外星人电影《第三类接触》、《异形大战铁血战士》(维兰德公司CEO)、《西部风云》(2005)、《疯院人魔》(2004)。他还客串过美剧《X档案》、《魔界奇谭》(89年的那个老的)、《天龙特攻队》(第一季)……其他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介绍了,其实电影电视剧看多了,会觉得这位演员眼熟的,这位老演员参演的作品数量相当多。
这里就先介绍这两个,有兴趣去豆瓣页面搜资料的话,还能查到很多。这部电影在豆瓣的评分只有5·5,但是我们知道评分机制这回事就……不多说了。而且换个角度说,不看评分,电影相关页面其实是个帮忙搜电影的好路径,有时候也许不知不觉顺着一条线索:“电影——演员——演过别的的电影——哇!找到感兴趣的新电影……”就找到了更多好电影。(笔者自己有时候就这样,而且同样的套路适用于找游戏、小说、音乐等所有的)。
《白日末路》的电影是非常简单的,三个字就可以概括:“打僵尸”。僵尸(丧尸的说法比较对)是亚文化当中一个非常非常流行和重要的元素,它甚至可以算是一种重要的类型片(套用重轻老师对“类型”的解释:引发特定感受的情感,规避剧情漏洞的风险),这个范畴里面可以举出的例子一抓一大把。关于这个关键词里面可以牵扯出来的东西也有非常非常多:什么现在社会的隐喻啊、政治映射啊……
但是笔者对于这方面实际上没有太多的想法,直白点来说,笔者就喜欢看丧尸电影中的人们是如何求生和反击的——因为笔者知道丧尸电影尤其很多走剧情的那种,基本上要塞一点批判人性弱点的桥段。虽说有着丧尸这种特殊元素,可以让这种批判看起来显得有些尖锐,但是实际上,这种批判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灾难片(自然灾难)、剧情片、伦理片、历史片、悬疑片……基本上都一样。就像很多人说的,有时候就想看个“爽”(当然也不完全是无脑爽)。
笔者对于丧尸电影一直有一个个人的诉求——希望可以看精彩的“打丧尸”。这里说的“打丧尸”实际上是一种对抗状态,而不是说哪一方压过了另一方:很多这类型的电影里,基本上都是人类(或中病毒、或自己作死、或者等等等)被不断地压制,在不可知、无理智的情况下不断的陷入更糟糕的局面里(大部分这种时候的电影里都是少数几个主角的视角限定)。单纯是由于太多的套路化,导致了这些剧情的设置,有时候为了达到那种“处于险境”的效果里,而把各种各样别的东西给编的太无脑了。(很多人都吐槽这类电影的剧情,甚至类型电影就是这样,关于这个,最近“权游”这期节目里,重轻老师真的说的很棒!)
到目前来说,达到了笔者心目中的:有精彩的“打丧尸”段落的电影只有三部:《生化危机2:启示录》、《僵尸世界大战》、《白日末路》(这个排名没有先后)。当初最早是先看的《生化危机》第二部电影版的时候,最让我受到冲击的一段正好是前半部分,在浣熊市内APD和UBCS联手在街头阻挡尸潮的镜头。(记得在之前的投稿里说过,受这个影响还开始去做纸模枪)。
从生化危机第二部电影版之后,想要看到“精彩打僵尸”的镜头就有了一个笔者自己的标准,虽说这么多年来丧尸电影层出不穷,但是从来没有一个达到笔者心目中那种有着大场面,同时打的又精彩的。(这两者其实挺难兼顾的,但是不得不说大多数打僵尸的电影里,可能是演员或者是制作问题——打的都不像那么一回事)。
一直到《僵尸世界大战》上映的时候,算是圆了笔者心目中的一个愿望。有多少人还记得第一眼看到预告片里的“僵尸塔”的那种震撼?预告片里表现出来的尸潮多么具有冲击性。这部电影刚刚上映的时候,笔者在德国留学刚刚一年,专门去了电影院看这部电影,连着三刷。尤其最后一次的时候,影院都没有什么人,笔者一个人坐在最前排,感受着最痛快的视听冲击。
《僵尸世界大战》的场面确实大,而且打的也不短(最长的一段就是在以色列那里,以色列部队硬顶海啸般的尸潮为难民争取时间,现在想想都觉得有些感动——在虚构里找真实感有何不可?),但是打得精彩可以有两个极端——场面大和个人秀(单兵作战),前者已经得到了满足,自然而然就把欲求伸向了后方(人的欲望是无限的2333)。
于是在无意之中,笔者接触到了这部《白日末路》。说起来在此之前的丧尸电影,很少能看到能看到这么硬核的战术表演,基本上这部电影收到的评价大部分是喷剧情的,但不论是好评恶评,几乎无一例外的都夸赞这部电影表现得战术射击和小单位战术作战实在是精彩(当然对战术射击无感的肯定就跟觉得没劲了,很正常)。这部电影当中包含了大量的CQB和CQC还有步兵小队战术的表演。(有评论甚至说,这部电影都可以当作战术教学片来看了,这个可能要这方面的硬核大佬来评判了)。
这一段内容可能有点像是图解电影或者10分钟说电影的视频文本的赶脚,但是笔者真的挺想重新叙述一遍这个电影的故事。主要就是想试着表达一下自己看这个电影的感受,当然这里面会塞一大堆额外的补充解说内容,算是夹自己的私货吧。
电影开场就是一段非常直白的介绍,男主角沃克以一个废土独行客的形象出现,然后在一个废弃的屋子里找到了一个躲藏起来的“被感染者”,然后他把对方拉到了太阳底下,“被感染者”就被活活晒死了。之后电影的题目出现。这里就算是用比较简单直白的表现电影的背景和设定,电影里的“丧尸”设定上和威尔史密斯的《我是传奇》(或者是《求生之路》和《僵尸之地》里的那种)有点像,当然不像《我是传奇》里变异的那么严重,但是同样怕阳光。之后一段开场的剪辑,大概就是表现瘟疫蔓延,美国变成废土,社会秩序崩塌(总之就是一切“丧尸”电影的套路)。
接下来是一段闪回的回忆内容,男主角沃克的妻子死亡前的最后一刻。然后沃克一觉醒来,回到了自己的车子里。他的形象就像是那种废土上的孤独猎人一样,穿戴着装备,带足了武器,稍微加固一下的破烂轿车(当作坐骑)。
这里比较亮眼的地方是,男主沃克手里拿着的这把M14上面加装瞄准镜和消音器。M14步枪的造型上和M1很像(当时B站有这个资源的时候,很多弹幕都认错了),M14的设计上强调过去军用步枪的设计思路——精度高,射程远,比较长比较重。这种设计在越战的时候暴露出了很多缺陷,尤其是在丛林战里面,显得特别的不方便。但是M14依然是一件具有可靠性和威力强大的武器,尤其在对付不会远程攻击的丧尸的时候,表现出了很好的效果(这里是虚构的2333)。当然从“实际点”的思路来看,远程精度高的武器对付“丧尸”确实是一个很好的主意。
之后依然是一段沃克独行的剧情,他在废弃的建筑内游走,找寻物资。进入建筑内的时候,他看见的是尸体、和各种残破的景象。这些都表现着所有遇难者在最后一刻,在这里遇到的事情。之后沃克进入了一栋面积比较大的平房里,由于这里的地形比较复杂,而且室内没有阳光,他立刻就警觉了起来,很明显这样的环境之下肯定有“陷阱”。于是沃克在进入二楼的时候立刻就端起了枪,进入备战状态。
沃克握枪的姿势可以看得出来,他侧着身体瞄准前行,压低头弯着背,身体压低中心。在经过走廊和房间门口的时候,都会保持距离朝里面瞄准。这种姿势可以保证自己在遇到突发情况的时候能够有时间反应。(这些姿势看起来简单,其实要真的讲起来倒是能说出一堆门道。而且单纯从可看性上来说,要比那种直挺挺的往里闯然后领便当感觉像样的多——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丧尸电影里的炮灰都给人弱智的感觉)。而且沃克朝房间瞄准的时候,都会下半身躲在门外,身体向前探,来瞄准,确保自己只暴露最小面积的身体部位。这种姿势在探索走廊转角、楼梯转角、还有房间内部的时候都有用。)——别看这些东西似乎说的都是尝试一样没什么用的废话,但是相信实际上CQC、CQB的那些研究专家们可能探讨的比这个还基本。毕竟这些细节是可以在突发情况以及战场上保命的啊(虽然这里是电影)。
在转角处的时候,沃克看见了走廊尽头的门帘后面有一个站着的人影,这里就表现出《白日末路》不太一样的地方,猜猜看寻常套路是什么?(作死上去满足好奇心)。男主沃克则是举枪就打,打了两枪确认了房间那一边没有反应之后,才小心翼翼地靠近上去查看,并且沿路还检查两边的房间。但没想到的是,在走廊另一边还是有“感染者”埋伏着。这里就表达出了一个信息——这些“丧尸”不是无脑的,而是具有着一定的智力(当然这个设定2016年也不算什么新鲜设定)。而且这里的这个埋伏也是相当厉害,“感染者”居然是躺在地上一动不动装死尸。(鸡贼玩意)。
沃克还算有反应时间,转身开枪就撂倒了对方,随后这声音引来了楼里其他的地方的感染者。不过都被沃克击倒了。这里的“感染者”没被爆头就能干掉,和《求生之路》里的感染者一模一样。(当然没有“特感”,但是智商和“特感”差不多)。
之后沃克偶遇一次幸存者(幸存者开着警车)和土匪的交火,这种场景非常常见了,我相信玩《辐射》的朋友们非常熟悉。这一段不论是幸存者还是土匪表现得战术射击得到了一致的好评,笔者因为不是战术爱好者,这里面说不出太多门道来(希望有这方面的大佬可以来作个补充)。但是可以看得出来那种“专业”的感觉——干净利落效率高。很可惜的是幸存者小队寡不敌众,很快除了女主角之外的人都被干掉了,而沃克这个时候正好出手。——不要吐槽男主捡人头,他看见路口交火的时候正在路口对面的楼顶上。他赶到的时候还绕到了土匪的背后。
在消灭了土匪拿了土匪的装备之后,沃克带着女幸存者和一个女性人质上了车。(女性人质精神崩溃了,抱着一个叫安娜贝尔的娃娃——真的叫这个名字。土匪拿这个女性人质当诱饵伏击来救援的幸存者)。
从警车上可以看得出来,女主角他们的幸存者小队来自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女主角说她来自达拉斯的幸存者据点,是出来找物资的,她希望沃克能把她送回去,并且作为感谢,会给沃克物资。可以看得出来他们距离达拉斯有一段距离,他们关于是否在快入夜的时候进入达拉斯纠结过一段时间——男主救下女主的时候,差不多是中午到下午这段时间。而在开车进城的时候已经是夕阳了,沃克说了一句:“坏主意!”
最后他们还是选择开车硬闯达拉斯,此刻太阳已经下山,“感染者”纷纷跑上街头。女主角立刻联络了他们幸存者大本营里的人,让里面的人出来接应。这里是《白日末路》和一般的僵尸电影不太一样的地方之一——大本营里面蹲了一票齐装满员的特警武装人员。(这真的是蛮少见的,寻常丧尸电影里的军队或者武装人员基本都是炮灰,要么压根没机会出场,或者纯粹就是个背景板打酱油的)。
达拉斯城的幸存者们以达拉斯市监狱作为据点,依托监狱内的分割区域建立层层防护,由老警长“主教”(《异形2》里的主教)带领着的军警人员维持秩序,所有能拿枪战斗的人都接受指挥调配。
说实话,个人觉得这一段电影里的剧情安排相当精彩,从一些细节里可以看出来:据点内部的武器集中管理,所有人行动起来井然有序。在女主角的呼救传到了监控室之后,老警长立刻组织人马,并且调动据点里的人。所有不能战斗的妇女和儿童全部进入更深的监狱区内,用铁栅栏隔离保护。一部分可以持枪战斗的人守在外面一层。老警长亲自带着自己的三名手下警员,一名幸存者群体里的俄罗斯特种兵、一对牛仔夫妻从地下车库出动。(正门留出了一片警戒区域,有摄像头监控,地下车库的出入口相对安全一些)。
老警长的这一队支援人马阵型非常漂亮,懂战术射击的人一看就明白。沃克的车子开到监狱正门口的时候正好没油了,于是他们下车,女主带路往地下车库门口跑(就在街拐角处)。沃克一边跑一边射击阻挡后面追上来的“感染者”(枪法相当厉害)。然后到达街拐角的时候,两队人马相遇。
这里展现了一段连续的战术表演——“center peel”,国内普遍把这个撤退战术翻译叫做“地狱火”(这个翻译来自电视剧《太阳之泪》里面)。实际上这么翻译不是太恰当,peel这个词可以理解做“剥离战术”:是一种专门适用于小分队在交火中撤退逃脱的战术。
电影里把这个战术非常完整的表现了一遍:小分队先在拐角处形成楔形阵型,全体对着冲过来的“感染者”猛烈射击,随后每一到两个队员逐步后撤到队形的尾端,到达位置后继续向后进行掩护射击,所有人都按照这个顺序不断往后撤退(这里看得出来男主沃克有着相当的战术修养,他立刻就加入了进来协作射击掩护后撤)整支小队就以这样的方式形成一个循环,一直像履带一样的不停的沿着街道向地下停车库的方向后撤。最后一路安全的撤回了幸存据点内,并且成功的把“感染者”挡在了门外。(这一段其实代入进去看非常刺激,因为背后的敌人虽说不会开枪,但也不怕死,而且数量众多,小队必须保持阵型的同时撤退得非常快)。
这一段里所有人的表现可以说是相当专业了,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实际中:“center peel”这个撤退战术对于每一个队员来说,都要求很高的训练和素质。因为在整个过程中不存在统一指挥,每一名队员需要自行把握节奏以及对局势的判断,并且在运动中严格注意保持队员之间枪口互相指向安全的位置,如果不是经过长时间训练,很难做到。(虽说电影里面对的是不会远程攻击的丧尸,但是那帮货跑得飞快)。
成功撤退进据点之后,后面是一段文戏,这里笔者打算跳过不谈(因为也没什么可谈的,大多数恶评都是挑这部分的漏洞)。主要这一段交待了一下幸存者阵营在干什么:他们的据点快守不住了,达拉斯城内聚集了大量“感染者”,他们必须要突破出去,到三十里外的机场开飞机进沙漠躲避“感染者”。沃克遇到女主小队他们的时候,他们正好探查完地形在往回走,结果遭遇了土匪埋伏。
原本计划,这个据点第二天就放弃掉,结果当天晚上,据点内就遭到了“感染者”的袭击,损失了几个幸存者。并且第二天在准备出发的时候发现,地下车库的门被堵死了(这里强调一下“感染者”具有一定的智力)。而据点的防御系统已经出现了漏洞,他们已经没有时间了,一旦到了晚上,据点一定会失守。
这个时候有人提出建议出去外面找车子,但这个计划有难度,因为他们在这里已经蹲守了两三年了,外面废弃的车子很难保证还能找到有用的(而且还不是随便什么车,因为据点里几十号人,轿车带不走人,还需要大卡车)。而沃克告诉他们,“感染者”当中出现了高智商的领头,自己一直在猎杀这种“感染者”(这里提一句,沃克的身份是退役的海豹突击队,妻子死后一直在当猎人猎杀“感染者”从亚特兰大一直杀过来的)。于是沃克建议幸存者们给他物资增援,他一个人去猎杀领头的“感染者”为他们争取时间出来。但最后还是决定为了提高成功率,两个计划一块执行(领头被消灭,“感染者”就无法组织有效进攻。很多人吐槽这里说沃克坑人、逻辑不通,但是笔者真不觉得有什么大问题,只能说很多人没找到代入感吧)。
这里的幸存者还是比较了解情况的,他们知道就在他们据点的几个街区之外的废弃旅店里就是“感染者”的聚集地。沃克带领着自愿跟着他协助他的人一块去旅店袭击“感染者”领头(差不多就是之前那支接应小队里的几个主力),同时老警长指挥所有人在周围找车子。这一段一点没有矫情,慷慨赴死之前的路上大家说说笑笑,主要是说了一下那个俄罗斯特种兵布拉德是怎么跑到这里来的。(这个角色一直沉默寡言,但是生猛的不行,笔者最喜欢的角色。这里顺带的调侃了一下毛子喝醉酒和棕熊摔跤的玩笑)。
然后全片第二场也是时间最长的一场大战就开始了,沃克计划他们潜入地下室引爆炸弹,然后各自分散沿着楼道楼梯跑到楼顶之后,用缆绳从屋顶离开。因为室内没有阳光所以整个旅店的区域内“感染者”都可以活动。而且旅店内的复杂环境,单兵作战更容易脱身。(所有人的作战素养都没话说,这里到并不是强行作死非要分开)。
但是总有意外,没想到安放炸弹的时候“感染者”领头惊醒,杀死了一名队员逃出了地下室。结果就把所有“感染者”都给惊醒了,沃克他们不得不撤退,半路上布拉德引爆炸弹炸掉了地下室,但是已经有一大批“感染者”跑了出来。路上一名队员按照原定计划从另外的楼道上楼顶准备缆绳,但是被“感染者”包围力竭而死(这位老哥死之前打死了至少十多个“感染者”,而且枪枪爆头)。
和沃克在一起的队员只剩下两个人——毛子大兵布拉德和老警长的儿子弗兰克,布拉德知道计划已经失败,干脆打算和“感染者”鱼死网破,他一个人在一楼挡住所有追击的“感染者”,让沃克和弗兰克去楼顶。(原来的后路已经被断了,只能去楼顶,因为那里有阳光)。
布拉德在这里展现了一段精彩之极的CQB,他拿着的是AKS-74U,长弹匣打光之后立刻单手换短弹匣(说明这是后备的,子弹打光了)。这段他摸了一下自己的脖子发现已经沾到了血迹(这里面的“感染者”直接可以通过皮肤接触传染),然后在旅店酒吧休息室与一群“感染者”作战。子弹打光之后,布拉德把步枪一扔,拔出匕首和工兵铲和一大群“感染者”近身肉搏。最后布拉德实在寡不敌众,在临死之前引爆手榴弹和一大群“感染者”同归于尽(自己的感染也快发作了)。
沃克和弗兰克跑到了楼顶,成功的甩开了后面追击的大群“感染者”,结果发现原本应该已经到楼顶队员没有上来。弗兰克联络那个队员只听到那个队员的最后牺牲的一刻,结果他们还是不得不回到下面去。沃克前去引开了“感染者”,让弗兰克能去找绳子。弗兰克在找绳子的过程中遭到了袭击,虽然成功的把绳子带了上来,但是已经不行了(被感染了)。最后他坐在楼顶干涸的游泳池边晒着太阳喝着酒,让沃克把他击毙。(特别的硬派)。
最后沃克这边只剩下自己一个人逃了出来,而他们的任务失败了。此时天已经快要黑了,老警长这边刚刚才找到一辆可以开动的校车。结果太阳下山大批“感染者”纷纷出动,老警长还看见两个街区外沃克正在往回跑,他立刻和另一个剩下的警员开枪掩护。刚刚准备上车的幸存者们不得不退回刚刚放弃掉的据点内。
由于撤退的非常匆忙,幸存者们不得不退守到监狱大楼的二楼,用楼梯口的铁门拦住了“感染者”。这其中有各人侥幸逃了出去,想要一个人开车冲出去,结果被“感染者”给包围了(就是寻常套路里常有的那种“自私胆小拖油瓶”角色)。不过这倒给其他幸存者一个机会,沃克和老警长制定了一个计划,他们乘着这个间隙把所有的幸存者都转移到了大楼门口的校车里面然后躲藏起来(关门关窗)。
沃克则和老警长以及少数几个可以战斗的幸存者——老警长手下最后一个警员他的副手,那对之前出现过的牛仔夫妻一共五个人留在监狱内,利用监狱内的地形和“感染者”周旋,尽量的拖出时间来。在所有人各就各位之后,又沃克先打头阵,他守在楼梯口。
“感染者”冲进来之后他撂倒了一批“感染者”,转身跑到楼上。楼上是监狱楼层,分割出来的牢房让整个楼面像一个迷宫一样。剩下的人就利用地形,分组分散大批“感染者”。牛仔夫妇的武器是KSG霰弹枪和一把AKM-47民用改装版,KSG霰弹枪威力相当大,楼道里打“感染者”一枪一个。(牛仔的浪漫2333)。老警长的副手猫在监狱笼子的顶上,悄悄狙击“感染者”。沃克尽显英雄本色,长枪切短枪,左右手交替射击,近身搏斗,把各种战术操作秀了一遍,撂倒了十几个“感染者”。
战斗进行的非常激烈,几乎所有人都打到了弹尽粮绝。牛仔夫妻其中一人被感染,立刻举枪自尽,另一个在悲痛中被群尸压倒。老警长的副手被逼到了储物室最后弹尽粮绝寡不敌众。老警长连双管猎枪都用上了,最后在打完了自己精工版M1911的最后一发子弹后倒下。(枪把非常精美的银柄M1911,看得出来是自己喜欢的私人爱枪)。
最后只剩下沃克一个人一把短刀一把手枪缠斗“感染者”,战斗持续到了早上。沃克最后和“感染者”那个具有智慧的首领一路打到了楼顶,冲出楼梯门口的时候,外面正好太阳升起,“感染者”头领被太阳晒死。沃克幸存,车里的幸存者们安然的度过了最危急的时刻,他们准备启程出发去沙漠,而沃克则继续自己的“猎人”之路。
电影中的人类队伍,是目前笔者看过的所有同类型电影里面水平最高的,也最接近真实部队的水平。当然现实中不太可能有机会这么秀操作,因为现实里的对手也是拿枪的人,而不是只会咬人的丧尸。虽然电影里的丧尸某种意义上来说可能更可怕,而且这部电影里的“感染者”说实话要是平移到同类型的其他电影里,估计分分钟团灭寻常套路模板的主角队(《生化危机》里的那群神仙不算数)。
笔者也喜欢军武,但是每每看到战争带来的其他影响,这种喜爱之情就会淡漠下来。因为借用一首音乐的歌名来说,所谓战争,都是没有荣耀或人性的战争。
这是为什么笔者喜欢“虚构的战争”;既可以肆无忌惮的体会热血感受荣耀,又不会因为同族相残的矛盾而陷入自责:比如像战锤里的故事、指环王里的故事、打僵尸、抵抗外星人、异种族(比如:奇美拉蚁啊……)。可能有点人类中心主义吧,但笔者还是个人类,所以我无法跳脱出人类的范畴去看待问题(什么站在更高立场上看待人族其他族平等啥的,当然和平是最好的,大家可以友好的交朋友何必要战?可是如果起了冲突,那自然坚定立场——因为生而为人)。只有在对抗真正的“外族”,保卫自己的时候,所谓的战争荣耀才是真正的荣耀吧(笔者的个人看法)。
虽然这篇可以说是因为最近的机核电台和小李老师的文章有感而发的,但是主要内容实际上是安利电影,所以还是放在安利大帝吧。这种小众电影永远是这样,受众面小,喜欢的人超喜欢,能看出一大堆东西来。没感觉的人就是没感觉,再多安利也还是无感。常说电影是缺憾的艺术,实际上什么艺术不是缺憾的呢?文学、音乐、游戏、人物……没有完美的存在,但不妨碍我们去接受它或者否定它。而当一个东西能同时被接受和否定的时候,就产生了矛盾,只要不完美就有矛盾。这是没办法的,是解不清楚的一团乱麻。但这也是自然的,本该如此,所以平常心才是最难能可贵的。感谢愿意读完的读者,谢谢!
评论区
共 28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