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游戏玩家和影音发烧友来说对自己最好的礼物是什么?当然是一台心仪的显示设备。我知道机核众里肯定有很多人也正在为选择或升级什么显示设备而发愁着。
视觉是人最重要的感官,相比于大众对于HiFi乃是玄学的刻板印象而言,显示器/电视等显示设备似乎更易直观对比出差别,参数上也更好量化一些。但即使是显示设备的参数,具有迷惑性的地方也依然有很多,而就我从网上看到的一些讨论来说,亦有不少参数被大家理解的过于片面或存在误区,我想以此文将我对这些参数的认知和理解分享给大家作为参考,我也认为比起具体推荐某款产品,从根本上去理解参数、去理解该如何评价一款显示设备的好坏要更有用的多。因为是我个人的理解,所以有些方面可能讲的过于肤浅,希望大家能多包涵;如果有什么谬误,也请在评论区指出以便我修改。
本文主要讨论以sdr内容还原为目标时的情况,hdr的话有机会再谈吧。
亮度这个参数通常指白点亮度,最大亮度即指屏幕在显示白色时的亮度,单位是坎德拉每平方米(cd/m2),又称尼特(nit)。市面上的桌面显示器最大亮度一般都在200nit以上,不少桌面显示器甚至能做到400乃至500nit的亮度。
一个常见的误区即认为购买显示器要越亮越好,不少厂商也会以高亮度作为显示器的卖点来宣传。实际情况是,当在室内环境下显示sdr内容时,不需要也不应该要太高的亮度。Sdr内容中,sRGB规定内容亮度为80nit,rec709则为100nit。日常工作环境中,显示器亮度不易太高,习惯性认为较暗环境下显示器亮度可设为80nit,较亮时可设为120nit。
可以看到,市面上的显示器产品的最大亮度其实已经远远超过了这些数值,所以在使用前一定需要将亮度调整到合适的数值。
我见到身边不少人在拿到显示器以后不假考虑就开最大亮度使用。这是极其错误的做法,因为在显示sdr内容时开启过高的亮度其实意味着对制作内容在颜色上的整体偏移,有悖于制作者的意图。这段话不仅仅对桌面显示器成立,对于电视来说也是如此。我曾见到有人说他玩游戏时开关hdr感觉没什么区别,这实际上很可能就是在对sdr内容错误显示的情况下,hdr效果又不佳,最终造成的联合结果。
除了内容无法正确显示之外,过高亮度也被认为和眼部疲劳有关。知名专业显示器制造厂商艺卓(Eizo)就认为显示器过高亮度是造成眼部疲劳的主要元凶之一。艺卓给出的调整建议是:在屏幕显示白色时与环境中的白纸或白墙对比,屏幕此时的亮度应该与白纸或白墙在环境中的反光亮度一致。
对比度指白点亮度与黑点亮度的比值。计算方法即白点亮度除以黑点亮度,比如一块屏幕白点亮度100nit,黑点亮度0.1nit,那么其对比度就是1000:1。与不少人的观念相悖的是,对比度这个参数只能反映一块屏幕在显示纯白与纯黑时的表现情况,而除了纯白与纯黑之外的所有颜色表现,都不能靠这个参数来判断。
很多人会将对比度的概念与色调响应(tone curve)或饱和度混淆,会错误地认为对比度较高的屏幕在亮部区域与暗部区域的反差更大,或者认为更鲜艳的屏幕对比度一定更高,这都是典型的错误认知。实际情况是,在市面上主流显示器都能轻松达到1000:1的今天,在显示sdr内容时,对比度这个参数并不能明显影响观感:因为sdr内容中的绝大多数信息不需要太高的对比度即可呈现。
下图是位深8 bit下 sRGB的色调响应函数 (sRGB响应曲线在sdr内容制作中算是主流标准,除此之外还有应对视频的BT1886)。
其中u代表RGB电平与256的比值,伽马负一代表该电平下的实际亮度。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算出,u=1/256可被视为黑点位,为最低灰阶,此时需要正确呈现其亮度的话,对比度需要超过3300:1。
u=2/256时,需要的对比度就降到了1650:1; 而当u=3/256时,所需对比度更进一步降到了1100:1——这已经是很多入门级ips显示器都能达到的对比度了。
也就是说,3000:1的va面板看上去对比度高达1000:1的ips面板的3倍,但实际上前者只在所有256个灰阶中的前两个上能够更正确地显示亮度,而后者即使在这两个灰阶上存在亮度偏差却也十分有限。对于一张整体亮度均匀分布的图片来说,几乎不可能仅因为两者之间对比度的差别而产生观感上的影响。因此,在选购显示器时,我建议大家不要太过于看重对比度这个参数,只要对比度不要低于700:1即可。
当然你可能会说,那么假如我要显示hdr内容呢?高对比度的va面板会不会更有优势?按HDR premium 认证标准来说,hdr设备黑位亮度至少要为0.05 nit,那么即使以3000:1的对比度计算,保证黑点亮度的情况下白点亮度只能达到150nit,你觉得这亮度够吗?
(PS,不少显示器在osd中都有名为“对比度”的调整选项,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选项调整的并不是前文中所说的白点与黑点之比值,而更可能是色调响应之类的参数,严格定义上的对比度并不会因之产生变化)
上文其实已经提到了这个概念,亦提到了很多人刻板印象中以为的对比度,其实指的正是色调响应曲线。色调响应曲线这个参数反映的是显示器灰阶明暗变化的特性。为什么显示器需要这样一个参数?因为色调响应曲线可以将亮度明暗变换从原本的线性关系转换为对数关系。
人类感官在感知诸如亮度、音量等物理量变化时是非线性的。举例子来说,一个房间内插着一根蜡烛,此时人感知亮度为1级,如果再插一根蜡烛,人感知亮度则变为2级。如果要达到感知亮度3级,则需要总共4支蜡烛,4级可能就需要8根了。如果要让人眼感知的亮度线性增长,那么实际物理量就需要按指数级增长。而伽马/色调响应曲线提供的正是类似的转换。
一个平均伽马值约为2.2的色调响应曲线可以让一块屏幕上的50%的灰阶用来显示物理上20%的亮度范围(人眼敏感的暗部区域),剩下50%的灰阶则用于显示剩下80%的亮度范围(人眼不敏感的亮部区域),这样即保证了低亮度区灰阶数量足以平滑过渡,又减少了高光区域不必要的灰阶数量以节约成本,这就是色调响应曲线存在的意义。
相对的,这也意味着内容制作时也需要应用一个相应的输入函数。当显示器响应函数与内容制作的输入函数不匹配时,显示结果就会出现偏差:比如本应该低亮度的区域显示亮度过高,或者高光的地方亮度不足,又或者是整体上亮度偏亮偏暗等等。显示器的色调响应函数与内容制作的输入函数在理想情况下应该互成反函数,只有在这时,制作内容才可以在显示设备上被正确表达。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色调响应曲线这个参数没有好坏之说,只有正确与否。
但实际情况是,大部分消费级显示器原生只有一个色调响应曲线,很多时候甚至是一个固定的gamma值。而内容制作时却对应诸多不同标准,比如:Gamma 2.2, bt1886,sRGB等,各不相同。
而sRGB响应曲线更是在不同RGB电平下呈现出不同的伽马值,如下图:
这是否意味着消费级显示器在呈现不同标准的内容时一定不可能面面俱到?毕竟只有高阶的专业级显示器,才可能通过硬件校准的方式,在显示不同内容时启用不同的响应曲线;而只有一个响应曲线的显示器注定顾的了头就顾不了腚,不是吗?
其实不然,因为主流桌面操作系统都有对应的色彩管理系统用以解决这个问题。在正确的校色下,显卡会生成相应的video LUT与profiling数据,这样一来就可以在显示内容与显示器色调响应曲线不匹配时进行伽马修正(Gamma correction), 最终仍然能显示出正确的结果。
从这个角度来说,可以说每个用户都需要一台校色仪与相应的校色知识,无论什么显示器,什么用途来说都是如此,遗憾的是大众对色彩管理的必要性的认知严重缺乏,亦缺乏对显示器相关知识的兴趣,所以要推广起来难度极大。
色域(Gamut)顾名思义,是与色彩范围相关的参数。色域越广,色彩越鲜艳,同亮度下可以拥有更高的饱和度。
大部分商家在宣传色域参数时,都习惯用xyY模型表现一个二维的面积,如下图所示:
但事实上在对色域还有一种表达模型是Lab,Lab下的色域是三维的,也是色域容积(Gamut Volume)这一名字的由来。在这种模型下的色彩表达更接近人眼所能感知到的色彩。
至于商家为什么爱用面积而不爱用体积?道理很简单,常见消费级显示器会选择完整覆盖sRGB色域,而在参数上标注色域大小时往往会和NTSC(一个常见的广色域标准)去对比。
按照xyY模型算,100% sRGB的色域面积相当于72%的NTSC,而按照Lab模型算,100% sRGB的色域容积只相当于64%的NTSC左右,哪个数字更好看呢?
与色域相关的主要常见误区是认为广色域的显示器显示任何内容时都应该比普色域的屏幕更鲜艳 —— 事实上,在缺乏色彩管理的情况下还真就是如此,但是,这是错误的。
广色域如名所示,应该是色域宽广。好比一个音域宽广的歌手不是只能唱高音,也不是只能唱低音,而是对音域内每个音高都能准确地再现,广色域也是同样的道理。
广色域显示器在显示标准色域内容比如sRGB或Rec709时,应该和标准色域显示器的效果一致;只有当内容色域也是广色域时,广色域显示器才会火力全开。假如广色域显示器不进行色彩管理,在显示标准色域内容时也同样火力全开,那就会产生过饱和的效果。和前文提到的其他错误操作一样,过饱和也会严重地偏离内容制作者的本意。
背光即面板的光源。在led普及之前的主流曾是CCFL背光,但因功耗和新技术推广的原因现在已经基本被市场淘汰了。Led背光是如今LCD显示器的主流选择。常见的led背光有w-led,rgb-led,GBr-led等。rgb-led可以发出红绿蓝光,从理论上说能得到的色域最宽广,光谱特性也较好,同时寿命较低,成本昂贵;w-led是大部分消费级显示设备所使用的背光技术,成本最廉价。 尽管从名字上来看似乎是发射白光,但实际上w-led只能发射蓝光,然后通过荧光粉激发红光与绿光。GBr-led是折衷的选择,原生能发出绿光和蓝光,同时靠荧光粉激发红光,成本在w-led与rgb-led之间。
这里面w-led因其原理所限,基本无缘广色域产品;GBr-led与rgb-led一般用在定位较高的广色域设备之上。
另一方面来说,因为w-led从光谱上来说蓝光的比例远大于绿光和红光,所以也被视为比另两种背光技术更伤眼。
图片来源:PCMonitors
色深又是一个常见参数,这个参数表现的是可以显示的灰阶的数量。常见的显示器分8 bit和10 bit。
8 bit 色深等于2的8次方也就是256个灰阶,10 bit 色深则为1024。依次类推。
下面放三张图,第一张用于演示低色深下不连贯的灰阶过渡效果,第二张图则是8bit的灰阶图,第三张则是16bit。
灰阶数量越多,颜色明暗变化就越平滑。
大家可以看看第二张图的明暗过渡是否平滑?有的人可能会在第二张图中发现阴影部分的过渡不连贯,这种效果叫做色带(banding)。出现色带意味着显示设备灰阶表现不佳,可能的原因有很多,诸如设备面板原生色深不足且抖动算法不够好,或者是错误的色彩管理,显卡精度不足,填充icc-profile时没有抖动等等,具体情况需要具体分析。
如果显示器质量够好,色彩管理又正确,那么第二张图显示的结果应该足够顺滑,这就是灰阶数量足够的结果。如果你将第二张图放大,你应该仍能看出灰阶之间有断层 —— 这时候请看第三张图,这是一张16bit 的灰阶图,如果你的色彩管理系统能正确的处理和抖动它,那么在显示器上它将是一个无比平滑的灰阶图,即使放大也看不出任何断层,这就是高位深的力量。
请注意,对于第三张图来说我并没有说必须显示设备原生支持10bit才能有一个好的显示结果。在抖动算法足够好的时候,原生8 bit面板依然能展现出平滑的灰阶表现。
抖动是什么?简单来说,抖动是一种在高精度数字信号转换为低精度数字信号时,尽可能使原内容保真的一种算法。
试想,高精度信号是一个保留1位小数的等差数列:1.0,1.6,2.2,2.8,3.4……
而低精度信号只能保留每项为整数,这时候这个等差数列会变成什么样?
常规方法下生成的新数列没有一个能还原出原数列等差排列的效果:新信号不仅丢失了精度,更重要的是变化的幅度不再均匀——这才是最要命的,而这其实就是图像信号中色带(banding)的产生原因。
而抖动算法正为此而生,抖动算法通过在原信号之间增加噪音,使得新信号呈现出和原信号更多的一致性。
上图中,左图为原图,原生具有8bit的高位深。当其以低位深输出时,中间的图是不加抖动的结果,而右图使用了一种error diffusion dithering的算法,于是结果迥异。右图虽然增加了噪点,但完全避免了色带的产生。
这个演示告诉了你,在选择显示器时,原生10 bit面板固然最好,但即使8 bit面板仍然能很好地表现10 bit内容。上图是8 bit内容抖动到有效精度不到3bit情况下的结果,可想而知,10 bit内容抖动到8 bit的效果会更好得多,而且基本上不会增加太多可闻的噪点。
考虑到消费级显卡基本上只能在hdr游戏,hdr视频,以及少数发烧级视频软件中输出10bit,这里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10 bit与8 bit并非大多数普通人需要考虑的一个参数,在大部分日常使用中也根本不会产生能让你注意到的差别。
当然如果有专业级需求,又搭配有专业级显卡,那么对10 bit的追求自然是必需了。但如果没有这样的专业性需求,请理性根据使用情况选择显示器,这时候一味地追求10 bit面板可能是盲目的。
当你对这些基本参数有了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之后,你再去选择显示器时就不会对琳琅满目的技术参数与宣传标语感到陌生而头痛,你在搜索相关产品评测时也能得知哪些评测是混淆视听,避重就轻;哪些评测是真正的从用户视角出发,看待一个产品的优劣。
这是一家英国的显示器评测媒体,他们评测的设备数量并不太多,但每一篇评测都内容翔实,每一个结论都建立在大量扎实的测试数据之上,如果他们恰巧评测了你想买的产品,不妨在下单前先看看他们的评测。
这个数据库详细地罗列了各个显示器所用的面板的重要参数。当你对显示技术的相关参数有了足够多的认识后,有时候只需要看看这个屏库数据,就能告诉你该买哪个显示器而不该买哪个显示器了。
评论区
共 63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