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注意本篇为翻译文,非原创。阅读时请抱着娱乐的心态,ゆっくりしていってね!
原文地址:http://megaten4f.jp/topics/1243/
对于像笔者这样的rpg游戏爱好者来说,“龙”是一个让我有亲切感的神话生物。近年来通过幻想题材的电影和动漫作品推波助澜,让大部分不熟悉游戏的一般民众也开始对龙有一定的了解。如今说道“龙”,脑中会想到的是有着长长的脖子和翅膀、能从嘴巴吐出火焰的类似恐龙的生物。
然而这一认知可能不太符合《真女转》系列玩家的认识。《真女转》系列中出现的龙形恶魔被分成“龙神”、“龙王”、“邪龙”等种族分类,整体被划为“龙族”的范畴。游戏中将世界神话中出现过的类似“龙”的生物以此来划分,而其中大部分都不是以“带有翅膀的恐龙”这种形象出现的。
游戏中包括进“龙族”的生物大多是与蛇、蜥蜴或者鳄鱼相近的生物。如果要从系列中举例的话,“八岐大蛇”是有多头的蛇,而“Pendragon”则更近似于蜥蜴有着一般意义上的“龙”的形象。然而如果有脚也不会一定被分别为蜥蜴形,“青龙”这样的蛇形的身体上有着小脚这种场合会被分别为蛇形龙。
根据文化不同对“龙”的认识也不同,蛇状的龙属于东方龙,而蜥蜴状的龙属于西方龙,前面举到的八岐大蛇、青龙是日本和中国传说中出现的生物,而Pendragon出现在西方传说中。然而简单的用这种方法来判断会将中东的苏美尔和巴比伦神话中的类龙生物放置在一个很尴尬的位置,在西方神话中虽然少数但也有蛇形龙存在,因此本文为了避免误解而不用“西方龙”或“东方龙”来称呼,蛇形的用“龍”,蜥蜴形的用“Dragon”,而集体用“龙”来称呼。
世界各地都流传着有关“龙”的传说,其中大部分形象的原型可能是依据蛇所得的。当然也有依据蜥蜴和鳄鱼,但这些都难以蛇形龙的数量和普遍性做比较。此外,神话中的龍类生物有时是将急流闪电等自然危害神格化所得的,不过这种情况下更容易让人联想到蛇的流线形体。
蜥蜴形的Dragon与恶魔类似,同样是基督教发展出的产物。诱惑夏娃吃下禁果的蛇被认为是恶魔的化身,而在《圣经•旧约》的《以赛亚书》中与上帝对抗的利维坦也成为了恶魔的代名词之一。此后Dragon元素与中世纪基督教的圣人传记和欧洲的骑士故事相结合,圣乔治等杀龙传说逐渐受到民众的喜好。
当时主要的大众娱乐应该是简单的小型戏剧,想在简陋的舞台上呈现出这样的生物是十分困难的(指这些传说与当时的戏剧比较更加有趣)。中世纪欧洲各地受到维京人的袭击,维京由此被基督教视作敌对并称呼他们为恶魔,维京人船只的船头和龙的头相似所以也有可能因此而视为一体。
神话中的龙有时可以像Dragon一样可怕,有时又被当做类似地母神的神明并受人信奉。第五回中有提到过生出怪物的地母神,有时地母神也会和她的孩子们一样被解释为有着怪物一样的外表。
第十一回(想要阅读的请查看 这个网址 ,之前已经有有心人翻过,我这边就不翻了)中稍稍涉猎到的古巴比伦神话中的地母神迪亚马特是《真女转》系列中邪龍金固等怪物的母亲,同时她的尸体被切成两半变成大地万物。至今尚未发现将迪亚马特的外形描述为龙的原本典故,描述古巴比伦创世史诗的《埃努玛·埃利什》被发现时,“提亚马特是龙”这种认识便已经深根蒂固,这种想法恐怕是受基督教文化的文化背景所影响的。 中国神话中的盘古和提亚马特类似,他死后的尸体化为世界万物。盘古一般被认为是男性巨人,叙述这段传说的书籍(《三五历记》、《述异记》)并没有对盘古形象的直接描写,不论性别是不是人形都成疑。
神话中也存在着“包围世界的龍”。这种概念在“地球”这种想法尚未出现时用来想象、解释和描述这个世界所创造出来的,与“世界尽头到底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有密切的关联。自己居住的大陆之外便是海洋,但海洋之外是什么呢?古代的人们为此建立了包括“地球平面说”等一系列假想学说来想象自己居住的世界,其中的一个便是“巨大的蛇包围着世界”。
北欧神话中人类居住在一个叫做米德加尔特的世界,而大海蛇耶梦加得环绕着整个世界。耶梦加得是洛基和女巨人安格尔波达,耶梦加得和魔狼芬里尔及死之女王赫尔同为兄妹。耶梦加得并非在世界被创造之初就环绕着世界,它被奥丁丢到海里后逐渐长大到这个尺寸。
古印度的宇宙观也认为世界是被一只巨蛇所环绕,其中多个巨象承载着以须弥山为世界中央的平面世界的圆盘,巨象们又乘坐在巨大的乌龟上,而咬着自己尾巴的巨蛇垂直环绕着世界。
上文描写的景象在许多书籍上出现过,但实际上印度神话的圣典书籍中尚未发现这样的描述。确实印度神话中巨蛇和创造世界有关,而毗湿奴的化身中也有乌龟所以这么说感觉也有那么点道理,但实际上这是由近代欧洲所创造出的概念。乌龟和蛇也与中国的玄武类似,由此应该是西方人将一堆东方元素堆进去捏造出的。
那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印度神话中的宇宙观到底是什么样的吧。
第三回提到过印度神话随着时代变化自己也在不断发展,而其原型则是出现在印度河流域文明时期的婆罗门教,在婆罗门教的圣典《梨俱吠陀》及其领衔的吠陀文献群之中有记载。书中记录着几个不同的创世传说,其中一个故事中一个称作“神我”的初始人类变化成祭品献给众天神做宗教牺牲品,世界万物和神明从他的尸体中产生。由于和中国的盘古神话太过相似,也有人认为盘古神话是依照从印度传来的神我神话所创造出来的。
除此之外还有如从“Hiranyagarbha(意指”黄金的胎儿”,也是梵天的别名)”中生出创造神;叫做“梵天(祈祷主)”或“毘首羯磨(一切的创造者)”的神创造了世界的神话。
第三回中提到婆罗门教逐渐弱化而佛教逐渐变得主流化这段时代之后,继承了婆罗门教的印度教站到了舞台中央。印度教的创建被认为与大乘佛教这个思想被发明出来有关,和大乘佛教“教导大众如何不需要艰苦的修行也能获得救赎”类似,印度教也被认为是一门无视之前强调的社会地位面向大众的宗教。这样大规模的宗教改革使得印度教从一个拥有大量不同的神明的多神教演变为一个崇敬毗湿奴一神的一神教。上文提到的“毘首羯磨”也逐渐弱化遗忘。
印度教中虽说拥有毗湿奴、梵天和湿婆三名主神,但同时也可以说是有将不同派系选其中之一为他们的主神。信仰梵天的逐渐被信仰毗湿奴的派系吸收,而毗湿奴派和湿婆派都认为“对方派别的主神是自己主神的一个化身而已”。还有其它信奉湿婆的儿子象头神的派别、虽然被视作是毗湿奴的化身而被纳入毗湿奴派但依旧有着很大的势力的奎师那派等,情况十分复杂。但大致上是毗湿奴派和湿婆派为印度教中的两大派系。
印度教随后做为圣典而重视的文献为被称作“往世书”的书籍群,在湿婆往世书中对“舍沙”有详细的描述。印度从古代便有一群称作娜迦族的居住在地下世界的蛇神,舍沙被认为是娜迦族的王“Nagaraja”的一员,通常与毗湿奴一起出现。
早在“搅乳海”之前世界上只存在原初之水的时期,毗湿奴就存在于世,横卧躺在身体卷成螺旋状的大蛇上睡觉。这只蛇叫做“舍沙”,与《真女转》系列玩家熟悉的“阿难陀龙”被视为一体。“阿难陀”这个名字有着“无限”(或“永远”)的意思,“Shesha”则有着“多余的部分”(日语原文为“余った部分”,但根据wiki舍沙名字的语根在梵语中也代表“无限”、“永存”的意思)的意思。(后面日文部分解释“多余的部分”这个称号的来源,但由于首先维基里查不到这个称号,其次文章解释部分的一个重要论点分身也并不正确,舍沙是随从不是分身,也没找到毗湿奴能够把它“放到自己身体里”等类似形容,说不定有反正我是找不到了,所以为了避免歧义就不翻了,有兴趣的自己看吧 注:英文wiki中舍沙的名字指:that which it remains,因为当世界毁灭时舍沙依旧存在)。
“在舍沙上长眠的毗湿奴”在被称作“那罗延”的毗湿奴派系中属于非常重要的主题之一,也是毗湿奴肚脐上的莲花处产生梵天的姿势,因此这个动作也象征了将梵天纳入自己派别。从古代便有许多以此为主题的绘画和雕像,这些文物在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等遗迹中也能够发现,这也从侧面显示了毗湿奴派实力的强大。
包括舍沙,娜迦族住在叫做Patala的地下世界,舍沙则负责承载整个宇宙。实际上Patala本身就有7层,其上还有人类世界和诸神居住的世界,因此可以想象舍沙到底有多大。虽然非“环绕世界的龙”,但是在“支撑世界的龙”这个意思上称呼舍沙为“世界龙”是没有错误的。舍沙在新作中“宇宙之蛋”(原文「宇宙卵」)扮演重要的角色,了解一下它的神话背景也会帮助玩家体会游戏的乐趣吧。
本来是安排要翻补遗篇一的,但感觉题材不是特别有意思所以翻了这篇。并没有想过下一篇翻哪一回。感谢读者阅读,感谢机核方帮助编辑。
古代人所见到的龙,可能就是鳄鱼。鳄鱼有27个亚种,其中只有扬子鳄冬眠,古时候气候温暖,黄河流域到处都是扬子鳄,古人对鳄鱼非常熟悉。从古人对龙的描述来看:龙是卵生的两栖动物,冬眠、前爪有五爪、喜欢潜伏于水中,这都是扬子鳄的特征。只不过扬子鳄不会飞。
根据动物学家杨锺健以及历史学家何新在20世纪末公布的研究,认为龙的原型是大型爬行类动物,主要是鳄鱼(水龙)及巨蜥(山龙)。上古三代以前,中国古陆气候暖湿,此二类动物在中国大地多所存在,旧石器新石器遗址中都有鳄鱼骨化石的发现。传说中所谓贪吃的“饕餮”之名,也不过是凶猛鳄类(如鼍龙)的转语。《左传》中曾经记载黄河沼区域发生著名的“龙”斗记载,也就是鳄鱼的求偶争斗。亦有学者以龙之甲骨文字型认为龙或为今之“海马”。
而除了鳄鱼与蜥蜴的说法之外,也有认为龙形象来自于蛇、马、河马等生物。
根据台湾科学家赵丰于2007年的演讲,认为蛇或鼍(扬子鳄)都是匐伏于地,不合乎龙会通天的特征,不致成为崇拜对象,提出龙的原型应为龙卷风。
演讲指出《说文解字》中记“龙,从肉、飞之形,童省声。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和龙卷风伴随暴雨、闪电、冰雹而造成不同光影色彩,及能大能细的特征对应,出现季节也同为春季到秋季(龙卷风季节通常从3月到10月),至于“童省声”发音则为龙卷风沉重的风雷声。另外甲骨文中的“龙”字一律是大首弯尾直立状,与龙卷风的直立弯曲的漏斗状形态相同。
除形态、特征外,也提出《易经》坤卦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和《左传》中“龙斗于郑时门之外洧渊”,是在形容多道龙卷风于平原或水畔互碰,卷起黑黄色的泥土,混著雨一起降下。同时也认为《易经》乾卦中多项引用龙做为比喻的记载,都是在影射著龙卷风。
由于中国华北和美国中部草原带的纬度,地形环境,气候条件,都非常为类似,古代中国黄河流域可能常有龙卷风发生,古人看见龙卷风而塑造了龙的形象。赵丰推测1万年前最近一次冰河期完结后,接着的大暖期持续到距今3000年前,大暖期完结令气候条件改变,使龙卷风绝迹,后代对龙卷风失去认知,龙的来历因而失传了。
而除了龙卷风的说法外,也有龙是来自云、虹、闪电等自然现象的说法。
闻一多在其〈伏羲考〉一文认为龙是一种只存在图腾中的虚拟生物,是由许多图腾融合而成。此外其主干与基本型态是蛇,认为这可能表示当时以蛇图腾最为强大,兼并、同化了其他的图腾。
陈授祥认为龙是物候参照动物集合而成,龙角是测定时间的工具“表”;尹荣方认为龙来自于松,是树神崇拜的曲折反映。
天神和阿修罗为了取得长生不老的甘露,一同搅拌乳海,约定之后均分甘露。毗湿奴让大家把草药投入乳海,拔取曼荼罗山以作为搅海的杵,自己化身为巨龟,沉入海底承受搅杵的重量,龙王婆苏吉(Vasuki,一说是五头巨蛇(Naga)),作为搅杵的搅绳缠绕在曼荼罗山上。令阿修罗持龙头,诸天神持龙尾,一起搅拌乳海。
这工作持续了数百年,海中先出现一只香洁牝牛,然后出现了谷酒女神梵琉尼,乐园大香树,三头象Airavata(因陀罗坐骑)、鱼、虾、鳄鱼、龙、蛇、龟等,不过靠近须弥山的生命因为搅拌剧烈而断成碎片。龙王吐出的毒液要流进乳海,这毒液足以毁灭三界。情势危急,湿婆将毒液喝了下去。三界得以保存,但是湿婆的喉咙被灼成了青紫色,因此又被称为青喉者(Ni-lakantha)。
最后甘露出现了。但天神与阿修罗都想独占甘露,他们为了抢夺甘露展开战争,天神获得了胜利,阿修罗被排除在外。但是阿修罗之一的罗睺却变成天神的模样,混在其中喝了一口甘露,被日神和月神发现了,告诉给毗湿奴。仙露尚未经过罗睺的喉咙,他的头便被毗湿奴砍下。但是罗睺的头因仙露而长生不老。为了报仇,他吞食日神和月神,造成日蚀和月蚀;当日月在他敞开的喉头走出,蚀便完结。
有一传说,湿婆之妻达刹约尼的父亲达刹,不敬重湿婆,为此达刹约尼以自焚抗议。失去妻子的湿婆,怒将达刹猎首,然后温柔地抱起妻子的尸体,跳起悲伤舞蹈,世界因他的“破坏之舞”濒临灭亡。闻讯赶来的毗湿奴为了拯救世界和减轻湿婆的痛苦,在湿婆跳舞时,将达刹约尼尸体切割成五十一块,散落于各地,形成了印度的51处圣地(Shakti Peethas)。达刹约尼后来转世为雪山神女,与湿婆再续前缘。
另一传说,梵天一次于众神集会之中与湿婆辩驳,究竟谁的法力较强,湿婆愤怒,拔剑砍断了梵天第五个头颅(故现在梵天只有四面,俗称四面佛)。众神皆对湿婆如此暴戾之举感到不满,大骂其为“杀梵之贼”,毗湿奴神出来调停事件,抛起了法螺、金刚杵、莲花三样法器,法螺大鸣降低了湿婆神的听力,莲花两片花瓣落在湿婆神的眼睛上,遮掩其视力,湿婆神于是张开额头的眼睛,并自眼中燃烧火焰,金刚杵又落下直逼湿婆神的第三只眼。湿婆神知道自己落败,于是回到喜马拉雅山隐居修行,苦练自己的额上之眼。
又另一传说,湿婆被魔王Bhasmasur的苦修感动,赐给他“触摸谁的头,谁就会化为灰烬”的能力。但Bhasmasur性好女色,忘恩负义地想要用这一能力加害湿婆,以占有湿婆美艳的娇妻雪山神女,毗湿奴化身成美女摩西妮(梵文:मोहिनी)为湿婆解困,摩西妮有着美丽的容貌、姣好的身材,与极其曼妙的舞姿,与Bhasmasur相约,只要Bhasmasur能与她跳出一样的舞,就愿意以身相许。色迷心窍的Bhasmasur立刻应允,也随着摩西妮的动作碰触自己的脸颊,随即他被自己的能力化为了灰烬。之后湿婆让毗湿奴再一次幻化成摩西妮,以便让湿婆看清“幻影”(maya)。当毗湿奴答应他的请求后,湿婆因为她的美而失去理性,疯狂追逐并拥抱摩西妮。
评论区
共 25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