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之死亡艺术
基督教的“虚空”思想将人世间的虚妄与死亡的不可避免相互对应,由此形成了中世纪和近代早期人们的主要生活态度。在有关“死亡之舞”题材的作品中,这种态度被展现得淋漓尽致。相关的大量油画、壁画和雕塑被留传下来,取材往往来自人们对欧洲14世纪黑死病的印象。其中最主要的表现方式是“轮舞(Reigen)”,即社会各阶层的代表依次在人格化的死神,即骷髅的引领下翩翩起舞。轮舞首先从身份最高的达官显贵皇帝和教宗开始,其次是王公、贵族和僧侣,最后是市民、农民和乞丐。不论男女老少、身份高低,所有人都一视同仁,就连幼儿也要被死神从母亲身边强行带走。
“死亡之舞”所表现的思想一目了然,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让人感到安慰,因为死亡面前人人平等。在最后的轮舞中,财富和地位的悬殊都失去了意义。在这样的情境中,对特定职业群体的描绘尤其受欢迎,它既突显了这些人受质疑的道德品质和逐利行为,也可以预见他们的下场:向葡萄酒里兑水的店主、放高利贷者和占卜者。
除了《跳舞的死神》外,人们表现死亡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在德国南部和特里尔曾流行过一种所谓的“注视用小棺材(Betrachtungssärglein)”,里面放有蟾蜍或蛇的部分尸骸,它艺术性的装饰也在向人们发出“死亡”的警告。
最与众不同的表现“虚空”的艺术作品往往造价不菲,有时会像《跳舞的死神》一样以象牙为材料。人们不惜花费大价钱来表达对死亡的纪念。还有一种“阴阳头(Wendekopf)”造型也很受欢迎,一半为逝者的头部,一半为死神(骷髅)的头骨。有时它还具有实用性的功能,比如被用作球形把手或嗅盐瓶。将具有神学思想的物品作为普通生活用具使用,这样的强烈反差往往容易给人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甚至还经常能见到一种外形像小棺材、可以拿在手里的鼻烟盒。
出自《100个物品中的德国历史》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