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恩斯长叹一口气,无奈的闭上了眼说:“见鬼……又是这一套……我到底要怎么做才能让你们明白,我跟该死的俄罗斯没有任何关系!我听不懂俄语,从来没去过俄罗斯,也不认识任何一个俄罗斯人——如果非要说‘认识’的话,可能是我在阿姆斯特丹找过几个俄国应召女……”
傍晚,来自沙漠南部的阵风,吹动着吉娜耳鬓的发丝轻轻飘了起来。吉娜屏住呼吸,感受了一下风速,稍微调整了一下瞄准镜,十字线在她的视线中微微向左跳了一下,仍锁定在700米外政府军那辆缓慢移动的BTR装甲车的右前轮上。
“我从来不知道巴格达下面还有地铁。”“没多少人知道,两伊战争爆发前就开工了,是军用线路,听说原计划是从萨达姆的‘共和宫’一直铺到底格里斯河的水下通道,美军上次占领巴格达时,找到了一些、水泥填埋了一些,但还是有一些没有连通的隐秘站台,没被发现,没有哪比这些地方更适合做交易了。” “什么生意?” “那些连魔鬼都不敢记账的生意。”
我们又回到了故事的起点,裁军周阅兵式这一天的早上,窗外,新世代战斗机甲“歌利亚”,正迎着欢呼的人群在戴高乐大道上阔步前行,而温斯顿却给他的法国朋友塞巴斯蒂安·勒庞讲了一个令人不安的旧时代秘闻……
现在,是时候来聊一聊“机甲”这种武器的前世今生了。为什么坦克这种近乎“完美”的陆战武器,还不能满足战场上的需要?长着腿的机器人,真的比履带战车更胜一筹吗?卡尔文·斯诺显然不算是个懂军事的家伙,但是,作为一个不知死活的战地记者,对上述这些问题,他有话要说……
“二次前夜”后的第十年,世界的伤口似乎已慢慢被抚平,新元素带来的技术爆炸,使科技发展一路高歌猛进,然而,对于普通人来说,情感记忆的裂痕或许永远不会愈合。2035年国庆假期的一场婚礼上,几位昔日老友重聚之时,不禁回忆起了一位老友……
千疮百孔的中东,“电磁迷雾”的笼罩下,被围困的废土城镇,两个直爽、不羁的机甲驾驶员,必须驾驶着他们各自的机甲,协同作战,保护平民,杀出重围。他们面对的敌人,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凶残、最专业的雇佣军……
三台精锐机甲组成的特别行动小组,干净利索地毁掉了一场军火交易,可这次交易的代理人,似乎并不在乎这些“损失”,并扬言监狱对他来说,不过是小住几日的度假酒店。然而,一个记者的出现,却改变了局面……
“二次前夜”后的世界,在混乱的节奏中蹒跚前行。外兴安岭的科研基地中,一名钢铁直的男陆军少尉,一个古灵精怪的女科研员,一起亲历了中国第一台军用机甲诞生过程……
这是另一个世界的故事。这里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与我们,似乎并不处于一个宇宙中。尽管,你会看到似曾相识的人、事、物…… 请保持远观,保持娱乐精神,祝各位玩得开心。
回到顶部
外观样式
建议反馈